把文化穿在身上!一起领略普洱民族文化的深沉与隽永

普洱少数民族占普洱市总人口的61%,多彩的民族风情为普洱增添了神秘、瑰丽的色彩。今天,文旅君带大家从另一个视角,看一看各少数民族的“盛装”,领略普洱民族文化的深沉与隽永。

哈尼族服饰(以宁洱、墨江哈尼族为代表)

哈尼族服饰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展示和追忆祖先迁徙壮举的物化载体。


哈尼族服饰的色彩、款式和纹样,既是该民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射,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透露出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哈尼族崇尚黑色,无论男女,其服装均以黑色为主基调。

哈尼族妇女在服装和服饰上的差异是区别她们是否结婚的重要标志。如果她的头后部佩戴一种叫“欧丘丘”的装饰,表明她已年满17岁,可以恋爱;如果她留了鬓角,表明她18岁,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欧丘丘”上包了黑布,则说明她已有了归属。

拉祜族服饰(以澜沧拉祜族为代表)

拉祜族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服装大多以黑布衬底,用彩线和色布缀上各种花边图案,再嵌上洁白的银泡,使整个色彩既深沉又对比鲜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拉祜族男子身穿浅色右衽交领长袍和长裤,喜欢佩刀,系腰带,穿布鞋,戴包头,长袍两侧有较高的开衩,领口衣襟等处用深色布条镶边,包头用白红黑各色布条交织缠成。

拉祜族妇女服装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在袖口、襟边,光艳美丽。

傣族服饰(以景谷、孟连傣族为代表)

傣族生活的地方,都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傣族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傣族妇女服饰能显出女性的窈窕之姿。傣族妇女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傣族男子上身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穿则显得健美、潇洒。

布朗族服饰(以澜沧布朗族为代表)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传统着装为长衫,或是穿对襟无领短衣、黑色宽肥长裤,束绣花腰带,以绒球为饰。青年男子用白布帕包头,老年男子还保留了蓄发盘于头顶的习惯,缠黑布包头。

女子穿窄袖紧身短衣、长筒裙,以黑色和青色为主,间以红、黄、绿等色,喜欢用红绒球作为装饰。

外出时,布朗族女子都要在头上缠大包头,老年妇女缠黑蓝色大包头,中年妇女缠白色大包头,年轻女子多用彩色提花大毛巾缠包头。

彝族服饰(以江城、景东彝族为代表)

江城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裙子,梳独辫。满15岁时,有的地方就要为少女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已经长大成人。

15岁以后,女孩要穿中段是黑色的拖地长裙,梳双辫,戴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

“景东十八怪——羊皮褂子穿在外”。在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镇,随处可见身穿羊皮褂子的人。据史料记载,羊皮是彝族最早的服饰。

当历史悠久的羊皮褂遇上古老浓烈的彝族舞,就衍生出了充满原始而野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羊皮舞。

佤族服饰(以西盟佤族为代表)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


佤族妇女喜留长发,身着靛青色无领大襟右衽及横条花筒裙,腰系红布宽腰带和数十根细藤圈,耳挂垂肩圆形大耳环,颈戴银质大项圈、细项链。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戴长约五公分伞状大耳筒,筒顶还刻有各种花纹。

西盟的妇女有一副宽手镯,长年戴在手腕上,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图案花纹,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相对来说,佤族男子的服饰没有什么特别的,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喜欢黑色。颈上戴有银制或竹制项圈,手戴银(铜)手镯,耳附银环。

来源 云南发布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