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调对接”全程服务 五华区劳动纠纷化解提质增效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化、便捷化水平,节约司法行政成本,五华区司法局按下提质增效“加速键”,以深化“援调对接”工作机制为切入口,整合全区法律服务资源,融合搭建了五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云解纷·五华中心、五华区律师调解中心“三中心一站式”工作平台,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优势,做实“援调对接”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

自疫情发生以来,劳动纠纷频发高发,针对事实清楚,法律权利义务较为明晰的劳动纠纷,五华区将“援调对接”工作模式延伸到“援前”“援中”“援后”全过程,有效化解了7起纠纷案件,涉及金额95万余元,其中涉劳资纠纷3起,为劳动者累计挽回经济损失90万余元。

“援前调解”从快从简

4月10日,尹某因工伤向五华区法援中心申请法律援助,要求公司做出经济补偿。当时正处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劳动仲裁院没有视频开庭设备,暂时不能开庭审理。但尹某急等经济补偿金来缴纳医疗费用,不能再等。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针对这一紧急情况,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决定进行“援前调解”,并迅速与云解纷·五华中心合作启动调解,在五华区律师调解中心的协助下,迅速组建起律师调解员和专职调解员结成的调解小组,第一时间展开调解。最终,经过律师与调解员的不懈努力,双方当日即达成调解协议,公司现场支付45000元经济补偿。

对于案情脉络清晰、法律关系明确、争议金额不大的群众维权案件,五华区司法局开展“援前调解”模式,以“调解优先”为原则,以“三中心”为统筹中枢,采用就近调配、优势互补的方式,组建调解小组开辟快速维权“调解通道”,以最快速度最优服务助力群众维权。

“援中调解1+1”提质增效

日前,五华区法援中心接待了三位因工资被拖欠而前来寻求帮助的农民工,经过详细询问,工作人员了解到三位农民工在被某工程公司雇佣的三年间,累计拖欠工资合计达14万余元。此事工资数额大、时间跨度长,持续发酵可能激化矛盾扩大事态,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三位农民工开通“绿色通道”,快速指派援助律师,收集证据落实欠薪,明确法律责任和依据。与此同时,云解纷·五华中心与区律师调解中心快速调配专职调解员和律师调解员,组建“1+1”调解小组,就劳资纠纷与当事人双方“1对1”开展调解。最终经过调解员的耐心疏导、认真释法,圆满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成功追回拖欠长达三年的14万余元工资。

为确保“援调对接”案件的质量,五华区司法局积极探索“1+1”调解工作法,由一名律师调解员和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组成调解小组,优势互补、情理法交融,双方的协调配合在实际调解工作中发挥出了“1+1>2”的极佳效果。疫情以来,区司法局已采用“1+1”调解工作法成功调处40件民间纠纷,为当事人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

“援后调解”助力维权

近日,8名农民工因某医药公司恶意拖欠工资一事赶到五华区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据了解,该中药公司恶意拖欠工资数月,避而不见且试图偷偷搬离以逃避责任,8名员工多次上门索赔无果后情绪激动,一度产生过激行为。为避免众人再次做出过激行为激化矛盾,工作人员秉承“特事快办”的原则,开启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当天受理并完成审批和指派。援助律师了解此案后,认为此事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法律义务明晰,建议通过调解化解此纠纷。在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协调下,区法律援助中心迅速与设立于仲裁院的律师调解工作室取得联系,专门安排民事纠纷能力强、群体性纠纷经验足的律师调解员,第一时间就位组织调解。在律师调解员和援助律师的共同努力下,此案得到了妥善的处置,由该中药公司现场支付拖欠的工资7万余元,双方握手言和。

这是一起典型的“援后调解”处置案件,对于劳动纠纷案件,如果采用仲裁和诉讼程序往往存在耗时长、易激化等问题,对于司法资源也存在一定的损耗。区司法局在长期法律服务实践中,针对这一类纠纷在人民法院和劳动仲裁院设立律师调解工作室,将律师调解与诉讼服务、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合起来,促进诉调对接和裁调对接工作的开展。在民事纠纷与劳动仲裁申请后,在对案情进行研判的基础上探索开展“调解前置”,延伸“援后调解”服务,及时解纷止争,节约司法成本,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

转自云南司法行政

来源:五华区司法局

编辑 沈艺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