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国际博物馆日】普洱市流动的“博物展”在街头和市民见面

2020年5月18日是第44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Museums for Equal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在现代社会,观众的爱好与需求日趋多元化,怎样满足各类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是博物馆着力探索的重要方向。


普洱市博物馆流动展走上街头

上午9时,普洱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像往年一样,在思茅区世纪广场集合,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发放宣传资料,推广文物和遗产知识,让广大群众更好地感知普洱的历史,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现场,同步展出的“普洱市博物馆流动展”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从茶马古道到茶叶振兴,一些反映普洱历史人文的内容,吸引着无数市民驻足观看。现场还设立了文博知识专家咨询台,向市民普及文物保护及收藏相关知识,解答疑惑。

朱奶奶是一名退休医生,以前经常会去博物馆参观,但前段时间博物馆因为疫情关闭,今天在街头遇见久违的“普洱市博物馆”,让她有些意外。“谢谢你们告诉我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我家里也有些‘古董’,有时间也拿来请他们帮忙鉴定一下。”

除了在世纪广场举行的现场互动活动,普洱市博物馆还在馆内同步进行宣传活动,免费开放所有展览,为市民提供免费讲解,让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普洱的历史和人文。当天,普洱市各县区的博物馆也同步开展相关宣传活动。

普洱市博物馆馆长郑治民接受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博物馆流动展的形式,向市民传递文物知识,普及文物相关的法律法规。“经常会有市民来找我们咨询和鉴定文物,可以看出大家对文物保护和收藏是很有意识的,我们也会引导大家按照法律法规,合法收藏。从全市来看,目前普洱的文物保护,无论是可移动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在保护方面是做得很好的。”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工作稳步推进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里山高林茂,平均海拔高度1400米左右,地形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合普洱茶生长。早在唐朝时,布朗族先民在迁徙途中发现野生茶叶,遂在景迈山定居,在森林中建寨,在寨子周围种植茶树。他们和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互生、人地共荣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景迈山古茶林 陈耀华 摄)

茶对人类文明影响深远。目前全球已有咖啡园、葡萄园等15项经济作物类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茶类遗产却是空白。中国西南山地是全球山茶属的分布中心和起源中心。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得到法律、规划的良好保护,其申报将是对世界遗产类型的重要补充。

(傣族传统村落 陈耀华 摄)

自普洱市申遗工作启动以来,国家、省、市、县各级高度重视,不断完善申遗和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相继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引导村民完善村规民约,编制完善申遗文本和保护规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成功举办茶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申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正按照世界遗产评定标准,加强景观保护管理和文化传承发展,全力开展遗产价值挖掘、展示阐释系统、遗产监测系统和档案系统建设等申遗基础工作。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代基凯 摄影报道

责编 抗武阳

审核 孟鹏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