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王旗营小区)
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该是什么样的?在昆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正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品位、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人人参与、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日前,记者走访昆明市多个社区,亲身感受“创文”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新变化……
老旧小区的新生机
(改造后的王旗营小区)
午后的王旗营小区,安静闲适,不少居民聚集在小广场上聊天说笑。这个已有27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在微改造后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以前这里都是‘开墙打洞’的馆子和店铺。”从小区建成就居住于此的居民苏桔英兴奋地向记者表示,如今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所有居民称心如意。“现在各个庭院干干净净,到处也都是清清爽爽的,住着安全又舒适。”
联盟街道王旗营社区居委会主任王锦云介绍,王旗营小区曾经规划落后市容差,人口多元群体杂,交通不畅出行难,物管缺位秩序乱,公共设施不配套。“作为一个城市中心老旧小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
(老小区的新面貌)
2018年起,联盟街道党工委、王旗营社区党委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小区人居环境,进行王旗营小区“微改造”,并以此为契机,探索出一条提升社区社会治理能力的路子,把一个脏乱差的落后老旧小区蝶变为环境整洁舒适、居民和谐生活的宜居小区,实现了群众满意度提升、群众参与度提升、群众安全感提升、小区和谐度提升的“四提升”效果。
同时,社区还建设“一个睦邻家园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个王旗营睦邻家园微信公众号、一套民主议事机制”,针对中老年、青少年、特殊群体等分类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活动。“今年内,王旗营万发里的4个庭院也将进行微改造,将创建文明城市的实惠惠及更多居民。”王锦云介绍道。
民生小实事由群众“点单”
(睦邻驿站)
“这里原来是一个歇脚亭,一个帆布的棚子,居民们买菜回来可以在里面歇歇脚。”在东风巷14号,拓东街道明通巷社区书记高晋云向记者介绍,随着居民对居住环境提升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有居民提出对歇脚亭帐篷进行改造。“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最终建成了这个睦邻驿站。”
东风巷14号睦邻驿站的建设是盘龙区实行民生小实事的一个缩影。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攻坚阶段,盘龙区紧扣创文为民利民惠民这一根本宗旨,在全省首推的群众“点单”,政府社会助力项目,组织发动居民群众经主动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居民自治和社会调节的良性互动,快速解决社区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建立共商共治共建的社区治理格局。
包括东风巷14号睦邻驿站建设、明通巷47号厕所改造、临江里48号大门换新以及白塔路201号公共空间打造,拓东街道依托“网格化党建”工作模式,在各网格员的宣传发动下,经居民群众自发提议、商议,社区自评、街道复核,实施第一批4个成熟的、群众热切希望解决的“民生小实事”。
据悉,经过前一阶段的探索试点,街道不断打通社区融合路径,挖掘培育自治力量,目前,辖区内已聘用社会治理顾问4位,引入社会组织2家,形成第二批小实事雏形12个,组建小实事居民宣讲队1支,“热火朝天”的居民自治局面正逐步形成。
公共空间传递文明风尚
(一书花香”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
在关上中心区的“云上乡愁书院”里,“一书花香”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正在进行,现场无一不沉浸在主讲人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而书院外,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上的少数民族特色牌坊、民族团结寄语树等也处处彰显着新时代文明街区的风采与活力。
据官渡区关上街道办事处关上中心区社区居委会党总支书记、主任张慧介绍,关上中心区社区依托“一中心、一街区、一站、一空间、一书院”(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区、“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习强国下线体验空间”、“云上乡愁书院”)为载体,拓展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居民文明素养的公共空间和实践阵地,传播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递文明风尚,充分宣传新时代、新思想、新风尚。
社区以文化为依托、以乡愁为连接、以情怀为承载、以文明为目标,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内涵,着力推进民族团结和民、绿色低碳惠民、科学普及益民、为侨服务联民、为老助残服务暖民、文化宣传育民的“六民工程”。将公共文化、文明创建等工作做实做好做出特色,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振奋精气神。
“578我去帮”为群众服务
(关上街道中心区社区红石榴民族街区)
“创文不单单是一两个人的事情,我们都该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全员一起上。”西山世纪半岛社区退休老党员熊凤英,她带动身边姐妹一同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我非常欣慰。”
世纪半岛社区拥有“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其结合辖区特点以及昆明当前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实际,深化社区“578我去帮”的志愿服务工作思路,共建立16支志愿服务队伍,将社区党支部72名党员全部纳入“578我去帮”志愿者队伍进行管理,引领带动志愿者积极为居民群众开展服务。
“578我去帮”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以来,11家公共单位、16支志愿者队伍、30余家商铺全面投入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截至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2403人,近四年来开展弱势群体关爱、法律咨询、交通引导、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1800余次,受益群众20000余人次。从阵地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发动入手,在社区凝聚力的感召下,世纪半岛社区居民的礼仪知识、文明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
2020年是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3年周期的最后一年,是昆明市全力冲刺的攻坚之年。昆明市将争当示范标杆,着力打造城市文明品牌;坚持建管并重,着力提升城市内涵;突出创建为民,着力彰显城市发展温度;提升市民素质,着力厚植春城文明新风;广泛发动群众,着力打造人人参与格局;注重综合施策,着力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坚持常态长效,着力夯实文明城市创建基础,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来源 云南网
记者 李熙临 摄影报道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