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 刘旗:
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刘旗接受《中国旅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围绕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家战略,川渝两地将以巴蜀文化为纽带,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坚持协同化发展、一盘棋推进,特色化发展、差异化定位,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的基础原则,共同推进巴蜀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共同建设巴蜀文化旅游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共同完善巴蜀文化旅游共建共享机制。
(重庆夜景)
(成都宽窄巷子 图源 | 图虫网)
今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专题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文旅部门提出携手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4月29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市举行。会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达成系列协议。
刘旗表示,巴蜀千载情,川渝一家亲。自古以来,川渝历史同脉、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经济同体、人缘相亲,成渝地区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非常必要、现实可行。
刘旗介绍,按照川渝两地文旅部门协议,双方将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国家改革试验区”,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全域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构建“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机制。打造精品线路,以嘉陵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华蓥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巴文化旅游艺术长廊建设等为重点,规划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精品线路。合力打造文旅节会和巴蜀文艺品牌,实施“成渝地·巴蜀情”区域品牌培塑、实施巴蜀文创产品开发工程。推动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探索实施以社保卡(含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工程。
(图源 | 洪崖洞景区)
到2035年,川渝两地力争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为弘扬中华文明文化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重要平台,文旅业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综合性总收入突破5万亿元,文化旅游消费总人次突破15亿人次。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近期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物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加强协作,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合作,探索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新路径,推进两地文物事业协同发展,联合打造推介一批具有浓郁巴蜀特色的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力争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对于文物保护和安全,刘旗特别关注。他表示,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事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安全工作,总书记始终牵挂和关注文物安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做好文物安全防控,提升管理水平。
刘旗认为,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关键在落实责任。他建议将相关工作纳入各省区市党政综合考评,强化落实情况督查通报,逐级传导压力,层层落实责任。出台基层文博单位队伍标准化建设政策,将文物巡查管理服务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社会通过认养、领养等方式参与文物保护,使文物保护管理力量与其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他还建议在文物看护、巡查检查、安全防护设施维护、培训演练等方面,给予地方经费补助。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委主委段青英:
大力推进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山东省委主委段青英建议,大力推进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图源 | 乡村周末)
段青英认为,大运河是世界遗产。然而在实践中,有关大运河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出现了资源保护不严格、旅游开发不充分、文化研究不深入等问题,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挖掘还停留在不同的城市研究各自的运河文化,对大运河总体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还处于起步阶段,广度和深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着运河的形象,制约着运河文化旅游开发的进展。
(图源 | 乡村周末)
段青英建议,一是整“带”统筹,建立联动机制。针对大运河跨区域、多部门管理的活态遗产特点,应从中央层面统筹协调,将相关省的规划与中央规划有效衔接,立足当地、面向全局。沿线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初就要形成协同发展、跨专业领域合作的态势。二是“高”点定位,注重资源保护。利用大运河的交通动脉和文化廊道的功能,整合运河资源,发展高端产业,建设中国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带,打造运河经济增长极。三是和谐“融”水,加快基础建设。四是“深”入研究,弘扬运河文化。进一步开展资源调查和专题研究。发挥文化传播平台作用,如恢复一年一度的运博会,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论坛,发挥大运河遗产保护城市联盟、大运河旅游城市联盟的作用等。五是多“元”投入,夯实物资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共建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山东要勇于担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刘晓静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相关建议。在她看来,随着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和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山东有条件厚植文化优势,实现文化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图源 |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官网)
刘晓静认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打牢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具有重要意义,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黄河事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山东省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任务。
刘晓静介绍,近年来,围绕着治理开发黄河,山东省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黄河流域生态建设先行区、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带、沿黄现代产业大走廊建设打造等方面,工作成效已经显现;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湿地公园、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黄河人家乡村旅游品牌、“黄河国际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山东省乃至整个黄河流域,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依然突出,在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通道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等方面进展缓慢。
(图源 | 乡村周末)
对此,刘晓静建议, 一是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主线,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造条件。二是以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三是以深入挖掘研究黄河文化为基础,讲好“黄河故事”。四是以发掘黄河文化为契机,叫响山东省黄河品牌。五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体系。
来源 中国旅游报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