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馆藏聂耳文物6000余件

馆藏聂耳文物6000余件

“这把小提琴的做工不算精致,质量也不属上乘。小提琴上有一些油漆已经脱落,边缘也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但四根琴弦依旧光亮如初。琴弓处有些马尾毛已经分叉、断裂,但大部分还是完好的。”来到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丽明的办公室,她已经把有关聂耳文物的一些珍贵图片集结在一起,向我讲解。

1986年王丽明从云南大学历史系毕业,1988年调到云南省博物馆的保管部上班,“成天与文物打交道”,在接手的文物资料中有一批就是聂耳文物。整理文物的过程中,王丽明对聂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是国歌的曲作者,出生于昆明,年轻有才却英年早逝。”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凡是涉及到聂耳的信息,王丽明都会悉心记下。聂耳的故居、生平,书信和笔记,亦或是后来聂耳创作的歌曲、剧本,王丽明都一一进行了解、归类,久而久之,关于聂耳的生平、故事,王丽明都了然于心。

省博馆藏的聂耳文物主要包括聂耳个人用过的小提琴、竹笛、吉他、相机等物品,阅读过的书籍、练习演奏的乐谱及聂耳的日记、文稿、剧本、音乐创作的手稿,与亲友的往来书信、为电影配乐的工作笔记、大量的历史照片、亲友纪念聂耳、回忆聂耳的文书资料等共计6610件。面对这些丰富而珍贵的文物,王丽明坦言,“这些东西让我重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聂耳”。

儿时的音乐启蒙

1902年,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在昆明甬道街72号开了一家药店,取名成春堂。那块“成春堂”的牌匾,作为聂耳文物之一,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内。

1912年2月15日,聂耳出生在成春堂的楼上。1916年7月,父亲因肺结核不治逝世,药店便由母亲经营,殷实的聂家开始中落。在幼年聂耳的记忆里,母亲经常坐在灯下,拨拉算盘,算完账后,叹气,发愁。家中排行老四的聂耳曾暗许心愿:今后一定要“让母亲过好日子”。他到上海后,在写给母亲的信中,也多次提到“汇钱”之类的字眼。

“母亲是聂耳最大的牵挂。”王丽明自己没有统计过聂耳书信中有多少封是寄给母亲的,但是从他的日记中可以看出聂耳对母亲深深的爱。

老照片里的彭寂宽穿着旧式的长衫,隐藏在长衫下的小脚若隐若现。

“这就是聂耳母亲彭寂宽手书的识字卡片。”照片里的这些识字卡片有大有小,纸张已经在岁月洗礼中泛黄,但是娟秀、工整的笔迹仍然清晰可见。

彭寂宽令人敬佩。“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够读书习字。”聂耳父亲聂鸿仪去世后,其母亲彭寂宽接过中药店,改名“成春药房”,并迁至端仕街18号继续行医,养育聂耳兄弟姐妹五人(其中大哥、大姐是前母所生)。聂耳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家里太穷,彭寂宽不得已卖掉了自己最喜爱的八音钟,才凑够了聂耳的学费。

搬到端仕街后的聂耳跟着邻居木工邱师傅学会了吹笛子,在求实小学(今文庙)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拉二胡、弹三弦、吹口琴。“到聂耳从云南第一联合师范毕业时,他已经学会了笛子、二胡、月琴、口琴、钢琴等多种乐器,并成为学校里小有名气的乐队指挥家。”


人生第一把小提琴

上世纪30年代,初到上海不久的聂耳帮助老家昆明的朋友张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电影片,得到100元报酬。得到100元后,聂耳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邮局给母亲寄去一半。另一半,买了一把小提琴,两本乐谱和一件冬衣。

“这把小提琴是聂耳视如自己生命般珍爱的宝贝。直至生命终结,这把小提琴始终与聂耳在一起。”

凭借小提琴踏入演艺圈

1931年3月,聂耳在上海云丰申庄采购站当店员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昆明总部的云丰商行因为偷税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关门。聂耳失业了。

恰时,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刊登在《申报》上的招生启事引起聂耳的注意。“复试合格者,每月能挣十元津贴,还管吃住。”聂耳忐忑不安地进了考场,因为紧张而发挥得一般,但却被主考官黎锦晖录取了。

1931年4月8日,聂耳顺利通过复试后进入“明月”歌舞剧社,成为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的一名小提琴手。“参加这次考试,聂耳刚拥有的小提琴就派上用场了。”

“20平方米的房间里,住了7、8个人,练琴时得站在墙角”,聂耳的“小老师”王人艺在《聂耳学琴》中这样写道。

进入明月歌舞剧社后,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艺成了聂耳的专职小提琴老师。19岁的聂耳,还不熟识五线谱,也不懂什么是对位、和声,“小老师”虽然与聂耳同龄,为人很随和,教琴却毫不马虎。“要求聂耳每天练习6个小时以上,并且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果然,“聂耳在(歌舞班)排练之余,一有空就练。”“我每次给他上课他都很认真地在乐谱上记下各种要求,下次‘回课’总能按要求拉出来。”

《义勇军进行曲》

“一·二八”以后,上海白色恐怖严重,中共提出在文艺界发展党员。年轻活跃的聂耳被列为首批培养对象。培养和联系人是上海左翼剧团联盟负责人田汉,后来介绍聂耳入党的也是田汉。

1933年至1935年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一同创作了《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码头工人》、《苦力歌》、《打砖歌》、《打桩歌》、《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打长江》、《采菱歌》、《义勇军进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几乎占了聂耳全部作品的一半。聂耳的处女作《开矿歌》是两人合作的开端。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则是两人合作的巅峰。

1935年6月1日,《电通》画报第二期刊登了印有《义勇军进行曲》曲谱的画报。1935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不幸溺水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