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足山一待半年
“徐霞客最后一次来鸡足山的时候,左手和左脚已经有点麻木。写《鸡山志》的过程中,病情愈发加重,到最后已经基本无法行走了。丽江土司木增就派人用轿子把徐霞客送回了江阴老家,没多久就去世了。”宾川县鸡足山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营销经营中心副经理张君凌介绍,他在鸡足山工作了 18 年,对徐霞客在鸡足山的游历颇有了解。在他看来,第一次到鸡足山,徐霞客建立了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第二次则详细地考察了鸡足山
的地质地貌。
鸡足山,原名青巅山,俗称鸡山,因其形像鸡足得名,是释迦牟尼首座弟子迦叶尊者的道场。在鼎盛时期,鸡足山有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5000 多人,“金殿空中香雾迷,十里松风吹不断”。鸡足山是徐霞客一生考察时间最长、题咏诗词最多和唯一为之撰志的名山。他是纂修《鸡山志》的第一人,志书的思想、体例和编修原则,为以后编撰《鸡足山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徐霞客两次登上鸡足山,在山时间约半年,深入、全面地考察了鸡足山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及风土人情。“徐霞客为了证明鸡足山的山形走势,亲自走访了各个地方。包括点头峰、狮子林、罗汉壁、九重阳等很多目前还没有开发的地方,他都去过。”张君凌戏称自己是鸡足山的“守山人”,但相比足迹几乎遍布近 3000 公顷鸡足山全境的徐霞客,还是自叹不如。
寻访悉檀寺
崇祯十一年,徐霞客首登鸡足山,在山上住了一个月。后于崇祯十二年,又一次登上鸡足山。当他登临鸡足山最高峰天柱峰时,顿时被眼前的景致所折服。站在天柱峰顶,东观日出,西望苍山洱海,南睹祥云,北眺玉龙雪山,他不禁感叹:“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据说,徐霞客在鸡足山居住过的地方约 9 处,多数时间住悉檀寺,也住过大觉寺、兰陀寺、铜佛殿、西来寺、大士阁、山顶的迦叶殿和莘野静室、兰宗静室。”在《徐霞客游记》记录鸡足山的部分,悉檀寺内容记载较多且详细。
在一处稍微开阔的平地,悉檀寺遗址的石碑隐蔽在杂草中。旁边两棵粗壮的大树也是旧时所留。遗址处,目之所及都是绿色,浅草没过脚踝,露出破败的石阶。拾阶而上,厚积的枯枝下,悉檀寺的残垣断壁隐约可见。站在曾经悉檀寺恢弘大门的遗址处,雨后的凉意阵阵袭来,今人可惜不得见“谈笑有鸿儒”的盛景,不知徐霞客当年至此时是否想见了不由人的变迁。
携静闻禅师遗愿来
徐霞客在鸡足山发生的众多故事中,他与静闻禅师的友谊令听者无不动容。静闻和尚是南京迎福寺的僧人,刺血书写了《法华经》,发愿供奉于鸡足山。明崇祯九年,与徐霞客结伴远游鸡足山。俩人在行至湖南时,在湘江遇强盗,受重伤的静闻和尚在到达广西南宁不久后就不治而亡,病危之际嘱咐徐霞客:“我志不得达,死愿归骨于鸡足山。”
徐霞客怜其志,携经书与骨骸,到了鸡足山,在文笔山建方塔以瘗其骨,将《法华经》供奉于悉檀寺。静闻和尚墓距佛塔寺 200 米左右,就在山坡处的一块平坦空地上,三座白塔并排而立,一侧有石砖墙作围挡,旁边是正在修葺的痕迹,由于位置较偏,来往游客很少。1988 年,为纪念徐霞客登鸡足山 350 周年,相关文物部门拨资重建,同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心成荫古栗树
寺前村是鸡足山镇沙址村委会所辖的一个村民小组,地处鸡足山脚,是上鸡足山必经的村庄,白族文化底蕴浓厚。《徐霞客游记》载:“溪北鸡山之麓,有村颇盛,北倚于山,是为沙址村,此鸡山之南麓也。”在寺前村,乡间道路边随处可见板栗树,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有近 400年的历史。这些古板栗树可不是普通的古板栗树,它们和一个姓徐的香客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