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统” 触摸非遗里的红河美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捷 通讯员 李纹秀 文)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弘扬红河州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新模式,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红河州多地围绕“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主题,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结合传统,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将红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方面面展现在众人面前,开启非遗新的传承与传播。

据悉,截至目前,红河州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1144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1590人。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河州通过各种形式,不断探索实践与创新,让非遗能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非遗+直播+带货

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红河州借助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网络直播和直播带货,以“非遗+直播+带货”的形式,吸引更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红河州组织全州非遗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代表,在石屏县通过直播带货、展示展览展演活动,宣传红河州非遗保护利用传承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代表性项目,把红河州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推向了高潮。


弥勒市遴选了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中有代表性的阿细跳月舞蹈、传统卤鸡工艺等节目和技艺,组成一台晚会,通过“云南公共文化云”进行直播,宣传弥勒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知识。


元阳县新街镇阿者科村举办“元阳非遗抖音直播活动”,展示了哈尼族蘑菇房、哈尼族特色美食、刺绣、扇子舞、哈尼梯田农耕技艺、哈尼古歌等非遗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展现元阳全域旅游的优质资源,探索文旅振兴新思路。


非遗进校园

学校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场所,非遗进校园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可以使学生近距离体验非遗、了解非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地保护传承地方非遗文化。5月21日,红河州组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走进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向学生们展示非遗文化的无穷魅力并传授“绝技”。6月1日,红河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到阿者小学开展“送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了“馆藏文物图片展”“非遗文化知识展”“电子图书阅读”等活动,活动现场为学生发放图书、光盘、文物保护宣传单、红河风光明信片。6月11日,泸西县博物馆组织工作人员到中枢镇瓦窑小学开展“全民参与保护 资源你我共享”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三庵、六阁、七寺、八庙”为切入点,讲述了“广西府”当年的盛况;以石洞村、大逸圃墓地出土的文物为线索,讲述泸西县的历史由来。


线下活动 真实体验

有一句话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线下活动可以让大家深入了解非遗,现场体验,参与互动,使非遗更加贴近生活。红河州多地也通过线下活动宣传非遗文化。

6月7日,建水县在文安府广场举行非遗宣传活动,省、州、县级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紫陶手工拉坯、装饰、雕刻及西门豆腐制作,让市民近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6月12日,河口县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中,展示了《瑶族服饰刺绣》《瑶族丢花包》《苗族鸡毛键》《傣族武术》《瑶族粽子》、瑶族民间传统医药等非遗项目,并向现场观众发放了宣传资料,希望大家认识到河口县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独特魅力。


6月13日,泸西县文化馆举办民族服饰展,展出泸西世居少数民族彝族支系大白彝、小白彝、黑彝以及苗族、壮族等民族的30余件作品。

开远市在知花小镇举行精彩纷呈的演出活动,特别是羊街乡文艺队表演的《彝族花灯》、西山白打文艺队表演的彝族烟盒舞《小牛爬树》、阿迷老太剪纸协会、尚媛旗袍协会的《剪秀开远》等将活动推向高潮。节目期间,还穿插了宣传非遗、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有奖知识问答,现场还进行彝族舞蹈互动学习,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普及非遗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积极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杨锡麟、各县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王振纯 张玉菊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