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尹雪英 文/图)闻名遐迩的 “苍海风光第一镇”双廊镇,有一个掩映于大山深处的小村落——伙山村。 这里峰峦迭嶂,山路崎岖,高山深谷随处可见的悬崖绝壁。因交通极为不便、耕地少,伙山村成了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2014年,全村971户2872人,人均纯收入只有5060元,建档立卡贫困户达190户659人,贫困发生率为22.9%,是双廊镇3个山区贫困行政村之一。村民居住的大都是简陋的土坯房、笆子墙房,冬天进风,夏天进土,甚至无法遮风避雨。村民饮水需要走几公里到箐沟里背或用马驮,山路崎岖难行。 为了使伙山村顺利脱贫出列,村党总支凝聚党员力量,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唱响了一曲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歌。
村党总支引领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村的发展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党总支来引领。伙山村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共有105名党员,党员总数占全村总人口的3.34%。“脱贫攻坚”战打响,多重困难叠加。行路难、住房难、增收难。全村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村民居住分散,村民小组之间相隔甚远,往往要翻越几个山头,很多泥巴路被雨水冲刷后高低落差大,车辆无法通行,连马都走不了,人走起来也十分困难,有时驻村工作队员从村委会出发到农户家里,来回就需要走一天时间。于是村党总支发动党员对交通不便的偏远户开展入户调查,详细了解生活状况、贫困原因、宣讲扶贫政策。通过拉家常、问冷暖、交心声,用爱心感化村民,用诚恳的态度听取村民的意见,慢慢群众的思想疙瘩解开了。
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推进住房提升改造、修路架桥、建设饮水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业。务工问题解决了,收入增加了,村民的笑容增多了。栗子箐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户李志德一家三口人,儿子外出务工,只剩70多岁的李志德和老伴两人,饮水需要赶骡子到几公里外的山箐里驮,山路崎岖难行,一不留神就会跌落山谷。饮水问题成了李志德家最大的困难。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2018年栗子箐村民小组的泥巴土路修成了水泥路,自来水也已安装入户,栗子箐村民饮水难问题解决了。曾经“无路可行,有路难行”,困扰村民多年的交通难题也解决了。
小塘村是伙山最偏远的一个村民小组,村民是从四川迁移过来的,是伙山村唯一一个全村人会说汉话的村民小组。小塘村地理位置较偏较远,交通闭塞,土地贫瘠,长期处于封闭状态。2019年,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开辟了一条盘山路,才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从此,小塘村从贫困村蜕变成生态村,也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村民说:从前山里是山,山外还是山,现在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其实很大。
天鹅村民小组位于伙山村中心位置,这里修建了伙山完小、村卫生室、小型农贸市场。伙山完小是一所寄宿制学校,曾经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多方帮促,如今的伙山完小焕然一新,教室宽敞明亮,宿舍窗明几净,漂亮的跑道、篮球场、足球场,孩子们在此快乐成长。“103名学生,有12位教师,每间教室和宿舍都安装了空调,目前伙山完小是大理市条件最好的完小。”村干部自豪地介绍。2018年建盖的村卫生室是一栋两层小楼,有问诊间、治疗间、输液间、病案间,公共休息间,有4位乡村医生,解决了全村看病难的问题。2019年投入使用的小型农贸市场,有14间铺面,给村集体带来了每年50400元的增收,打破村集体经济零收入历史,同时给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机。
大坪地是一块荒漠化比较严重的荒地,面积达一万多亩,是森林防火重点区域,村党总支动员各村民小组到大坪地开垦耕种。2015年又在大坪地引进玫瑰种植产业,为了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激发民村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推行“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项目租用士地2788.74亩(其中涉及建档立卡户34户面积486.45亩), 给贫困户拓宽了增收渠道。2017年村党总支副书记杨中明带队到昭通考察,由挂钩单位出资引进苹果种植项目。2019年与阳光森林合作社合作,种植魔芋,项目的引进不仅带富了村民,也为村集体创收。
典型辐射,发挥党员“头雁效应”
“党员冲在前,脱贫不再难”,伙山村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和任务排兵布阵,选拔有激情、敢担当、能干事、不怕吃苦、会做群众工作的党员担任村干部,伙山村23个村民小组长党员全覆盖。梨花潭村民小组组长赵军带头创业,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借助梨花潭梨树成林的自然景观,农家乐办得红红火火,给周边贫困户提供了就近务工的岗位,解决了周边贫困户梨子、土猪、土鸡等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周边村民纷纷效仿,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发展农产品,形成了以农家乐为中心的产业链。
伙山村第二党支部书记杨跃荣,是一名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带头发展种植业,自己出钱到种子公司购买花椒苗、梅子苗、玉米种子发给贫困户种植,等贫困户收成后再还给他。杨跃荣还主动充当“配送员”“指导员”,发挥了“头雁效应”,让致富的“种子”在贫困户中生根发芽。
出实招,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针对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劳动能力弱、技术水平差、“不知道怎么干”等问题,村党总支开展实用技能免费培训,邀请专家、技师对贫困户进行种植、养殖业技能培训,提升贫困户的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同时充分发挥种植养殖大户的带动、示范作用。建档立卡户李绍杨,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山地,生计难以维持。两个女儿先后考上了大学,开支增大,家里更是入不敷出,吃穿都成了问题。2014年通过评议后将他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绍杨靠国家给的补助养殖生猪和土鸡,后又主动申请种植药材,根据他家情况,村党总支给他家免费发放了1000 苗白芨、12.3公斤续断、3公斤独定子等药材进行种植。在村党总支的支持帮助下,李绍杨又种上了优质梨、昭通红富士糖心苹果及优质洋芋,通过辛勤劳动李绍杨家生活逐年好转,盖起了漂亮的新房,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700元。
患有二级精神残疾的杨先明,无劳动能力,家中全靠45岁的妻子这一个劳动力。在村党总支的帮扶下,杨先明家养奶牛、养土猪、种苹果、种玉米,发展种植养殖业,儿子在城里也找到了工作。生活好起来后,杨先明的病情越来越好转了,现在很少发病,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杨先明的妻子成了村里勤劳致富的劳动模范。
荒山变金山,大山腹地春来早如今,伙山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青瓦白墙,从前的土丕房、笆子墙房不见踪影。村民富了,集体强了,乡村美了,村民的日子和春天正午的太阳一样又暖又红。
短短几年,伙山村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伙山村党总支被表彰为“全州优秀党总支”。伙山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先后荣获“优秀党组织书记”“优秀驻村队员”“扶贫好村官”等殊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伙山村党总支牢记使命,继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经验。下一步将加快绿色生态发展,在道路两旁种上冬樱花,村民房前屋后大面积种植果树,将伙山村打造为冬有樱花赏、春有梨花看、夏有玫瑰饮、秋有香梨摘的双廊镇后花园。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