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为底色 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为抓手 怒江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实习记者 张海铖 文/图)6月19日,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怒江专场在昆明召开。记者获悉,到2019年末,怒江州累计脱贫22.3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56.24%下降到10.09%,独龙族、普米族实现整族脱贫,169个贫困村出列,贡山县脱贫摘帽,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

交通设施实现历史飞跃

怒江州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人口多,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经不懈努力,怒江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据中共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介绍,在脱贫攻坚战役里,怒江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历史飞跃,贫困群众从穷窝穷业到实现了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绿色成为新时代怒江最显著的底色,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前所未有,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等六方面的成效。

过去怒江交通内联不通,外联不畅,大部分群众出行靠走路、过江靠溜索、运输靠人背马驮。现如今,怒江美丽公路及南延线建成通车,成为引爆怒江旅游、推动怒江发展的振兴之路;兰坪丰华通用机场投入使用,实现了怒江各族人民期盼千年的“飞天梦”;保泸高速公路今年年底也将建成通车,怒江即将结束无高速路的历史。同时,畅通的县、乡、村组公路,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也成为惠及民生、绿色发展、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践行“两山”理念 走好“三条路”  

发布会上,怒江州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吕超介绍,怒江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着力走好“三条路”,加速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一是实施生态补偿,打开群众护绿增收的幸福路;二是开展生态修复,共筑群众造绿增收的绿色路;三是发展生态产业,拓宽群众借绿增收的致富路。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扶贫,怒江州各族群众告别了“靠山吃山”、陡坡耕作、毁林开荒等传统的农耕生存方式,养成了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如今,群众住楼房习惯了,逐步养成了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随着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怒江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天更蓝了,全州森林覆盖率达78.08%,居全省第二位。

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

怒江州坚持以绿色为底色,坚持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并重,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中,怒江州凭借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今年的五一小长假,怒江的“骑行美丽公路”“自驾丙察察”等一系旅游活动受关注度很高。在发布会上,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建梅也介绍道,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是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一直以来,怒江坚持旅游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相结合,打造核心吸引力,培育新产品新业态,全力将怒江建成生物多样、生态优美、文旅融合、路景一体、智慧友好的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目的地,推动富民多元产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关于怒江对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的推进,杨建梅介绍,一是彰显政府诚意。专门出台了八条惠及文旅产业的招商引资措施,全额奖补半山酒店项目征地费等等,吸引投资。

二是彰显山水特色。以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通过实施251个旅游项目,持续打造科考研学、半山酒店、康养度假等旅游业态和精品旅游线路,示范带动美丽公路风景廊道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跨越发展,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最璀璨的明珠。

三是彰显民族文化。依托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普米族神秘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坚持以节庆文化增强游客体验,非遗文化启发游客想象,餐饮文化打开游客味蕾,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将散落在峡谷两岸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打造成不同文化主题的旅游特色村寨,通过挖掘怒江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支撑“峡谷怒江 养心天堂”旅游品牌。

四是彰显示范效应。通过乡村旅游帮扶,带火一批外界比较熟知的老姆登、秋那桶、三河等特色村寨,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网红”,通过发展特色民宿、民族餐饮、土特产销售等产业,带动村民在家门口脱贫致富;通过先行先试,探索新的旅游扶贫模式;借助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既让当地群众分享了怒江旅游发展的红利,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保护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绿水青山,探索出了一条永续发展的旅游扶贫之路。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孟鹏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