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
从凤羽镇出发,沿着只够一辆车出入的土路前行,约莫 500 米的路程,便看见一汪“碧玉”。从露出水面的岩石来看,这一潭活水的出水量较之前些年下降了 20cm,但这丝毫不影响潭水的水质。清澈见底的泉水中,砂石和水草一览无遗。
溯溪而上,便能看见出水口。泉眼周围树木繁茂,山涧流水潺潺,清幽雅静。听当地人说,清源洞的泉水经流不,“旱季不干,雨季不涝”。到了冬季,水面上还笼罩着一层朦胧烟雾。从泉眼处掬水而饮,清凉的泉水从口腔经过舌根,甘甜爽口。“水从乱穴中汩汩出,遂成大溪北去,清冷彻骨。”徐霞客在当年的游记中也有记载,甘冽的泉水从地下倾涌而出,顺流而下,一直流向凤羽河,流向茈碧湖,最终汇入洱海。
凤羽的白族人对水有极为特殊的情感,他们认为,“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经流不息的泉水滋养了凤羽坝子的千亩良田,使得凤羽全境的肥沃田野连年丰收。为了感谢这片恩泽,1989 年,凤羽当地的几个老百姓筹款在清源洞的石崖上修建了龙王庙。1991年,百姓又出资塑了一尊“龙王爷”的神像供奉于龙王庙。此后,此地的民众,都会到龙王庙里拜一拜,以祈求来年万事顺遂。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拜龙王
龙王庙就伫立于石壁之上,小巧而精致,宁静而古朴。58 岁的李占芝说,别看这个龙王庙的规模不大,但小庙里住着大神仙。“‘龙王’有求必应,所以前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三便是清源洞会期,这一天,凤羽镇各个村子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到清源洞,为“龙王”献上鸡鸭鱼肉,供奉香火,祈祷来年吉祥。
我们到达清源洞的当天,正是清源洞会的前一天——龙王会。龙王会这天,没有歌舞,没有荤腥,以村子为单位的礼佛人士在这里为“龙王”献素斋、供香火。他们大多是周边村子的老人,清一色地穿着蓝布包头的白族服装,每人都有一个背箩,背箩里装着从家里带来的粮食、蔬菜,甚至是柴禾和炊具。他们用泉水洗菜,在“龙王”脚下做饭,然后把饭菜供奉给“龙王”,认认真真,诚诚恳恳。供奉过龙王的饭菜,他们会取一些出来,并用一个小碗好好地盛放,把它带回家。他们认为,供过“龙王”的饭菜都沾上了好福气,分享给家里人理所当然。
“龙王”寝宫
龙王庙后面有条从岩石上錾出来的小道,小道长四五十米,直达清源洞洞口。我们站在洞门口,向洞内张望,借助自然光线,隐约能看到洞内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当地人李占芝说她今天有些时间,要带我们去看看“龙王”的寝宫。清源洞洞内漆黑一片,没有照明,寸步难行。李占芝从围腰里拿出两支蜡烛,点燃后,一支给了我。当年徐霞客进洞,没有蜡烛,只有松明。我紧跟着李占芝,弯着腰跟着她钻洞、攀爬、匍匐,前行了百余米,李占芝用蜡烛照亮眼前黑乎乎的一片,并告诉我,那就是“龙王”的寝宫。378 年前,徐霞客一行三人打着“松炬”进入清源洞,378 年后,我们点着蜡烛、打着电筒做了和徐霞客当年一样的事。“南入数丈,路分为二,下穿者为穴,上跻者为楼。楼之上复分二穴。穿右穴而进,其下甚削,陷下颇深……”正如徐霞客游记中所记述的一样,探洞的过程绝不轻松,越往里走,地势越复杂;进洞越深,所要承受的恐惧感越深。
整个清源洞有三四公里长,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质溶洞,洞内分上下两层,下层幽深难究底;上层有二穴,右穴狭窄难行,左穴长数里,洞中有洞,百转千回。凤羽镇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大意是说一群人进入清源洞“探险”,三天之后出洞,世间已过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