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旅厅派驻永胜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宁雪茜日记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亚 整理)“我们是一家人啦。”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只要走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曾经帮扶过的地方,说自己是“云南省文旅厅”的人时,便会听到老百姓亲切地说这句话。作为省级挂联永胜的牵头单位,云南省文旅厅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成立了定点扶贫“专班”,指派最优秀的干部挂职。如今,10年过去,永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36名干部,在这里留下了倾情倾力,真帮实扶的点点滴滴。

近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派驻永胜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宁雪茜写下扶贫日记,记录下脱贫攻坚这一路。(全文如下:)

扶贫记忆,成长画卷中的美好存在

——省文化和旅游厅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宁雪茜日记

两年的驻村生活,将永久存在于成长的画卷中。撩开时间垂挂下的帷幕,庆幸自己与“脱贫攻坚”这项伟大事业产生交集,让这段记忆更加美好、厚重。

想象被现实击碎

2017年11月参加工作,2018年5月驻村扶贫,半年的时间,新进单位的工作刚捋顺,就被告知要换一个环境,完成一项新的工作。对于这一安排,基本上没有一丝迟疑就答应了,毕竟有过从宣威到西安再到深圳的经历,这次只是在云南省内换个县城,在适应环境和习惯上不用太费心。

事实证明,原来的想法过于简单了。从家到牦牛坪,虽然只有几百公里,但是火车、地铁、汽车的换乘,抵得上到西安上学的折腾度;虽然知道云南都是山,但是没想到能把“去牦牛坪”称为“上山”;知道云南动植物资源丰富,没想到山上真的会有狗熊出没,还有伤人的前科;电视上看过塌方路面、被泥石流冲垮的房屋,现在就在眼前;山路十八弯,车子一不小心真的会被甩到山谷。在村里,真的会因为海拔高、沸点低,煮不熟饭菜。放下行李,就带我们到道路颠簸、路程较远的大洋坪了解村情,生活用水需要自提,房间电线受损只能用手电,下雨时房间还会漏雨……正在发生的一切,都在冲击着我原有的极其片面的认知。

面对新事物、新环境的冲击,工作也不甘寂寞。行李没收拾,对扶贫工作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被叫到乡政府完善精准识别遍访调查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表、并户表、农村低保家庭情况遍访入户调查表等材料。虽然因为自己“自以为”的操作打乱了其他队员的工作计划,但是在他们的容忍与“不吝赐教”下,渐渐的也能协助完成一些工作。

对加班加点工作、双休日节假日的取消有过怨言。一家一座山头,爬山也是对体力考验。让完成从没接触过的工作,而且时间要求很紧时,也有过小情绪。但是步子已经迈出,再回头已然不可能。慢慢地,我开始适应环境、熟悉村情贫情,按照乡党委政府的安排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走好选择的路

回头看两年的驻村工作,经过一轮轮检查、入户遍访、回头看,遍访表、贫困户信息表、低保表、外出务工表、收入核算表的填写,住房一户一策、住房鉴定卡、明白卡、帮扶措施卡的制作,村级户表、施工图、国办系统、省办系统、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集体资产管理等系统……一项项的工作,让我对这个地方和正在进行的工作熟悉起来。

脱贫攻坚工作在推进,产业、金融、医疗、养老、教育、就业、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工作得到落实。道路修缮后,塌方落石少了,危险路段加装了防护措施;家家户户通了水电,有的人家还装了WIFI,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海拔高、沸点低的问题一个电压力锅就能解决,曾经自己觉得的问题其实都有应对方法。

针对牦牛坪的发展瓶颈,各方都在努力突破。入股牛养殖合作社、建成青贮饲料加工基地;村里涌现出一些致富带头人,主动学习种植技术,承包土地种植天麻、豌豆、白芸豆,分享种植经验;发掘村里天麻、重楼、花椒、蜂蜜、民宿等资源,带动一批村民先富起来;挂联单位积极联系,一方面为村庄引进收购企业,另一方面安排村民代表出去培训、学习天麻种植技术;享受了国家的政策,接受了自强诚信的感恩教育,村民自身发展动力越来越足。

牦牛坪的人居环境在提升,“厕所革命”工作有序推进。“远离垃圾、清洁家园”行动,清走了百年垃圾,当下走进村庄,白墙红砖上具有民族元素的绘画、装饰映入眼帘;道路两旁多了供村民休息的简易条椅,垃圾池隔一段路有一个,门前的水沟有了水流声,每家每户都挂上了彝汉双语标注的门牌,进门换鞋的人家在增加;干净整洁的院坝和新建的校舍展示出了新时代气象与希望;家家户户的太阳能热水器冒出的水汽与炊烟一同飘向远方;路边的樱花、柳树长势喜人;山上还未消融的冰雪像一条玉带向山的那边延伸;夜晚安静的村庄显得月亮和繁星尤为明亮……

在挂联单位的关心下,牦牛坪小学的孩子们有了彝族校服和过冬的手套、保暖衣、棉衣;学校添了多媒体设备、钢琴、电脑,师生们可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太阳能热水器和水窖的修缮,能够为学生们提供日常所需热水;几次夏令营的组织,百余个学生走进昆明研学……对于祖国的花朵、牦牛坪的下一代,只希望他们今天享受到的一切,能为未来村庄的建设提供更多思路。

2019年11月13日牦牛坪整村出列,2020年5月16日永胜县脱贫摘帽,很幸运能作为一线扶贫工作者,在脱贫攻坚这条路上,成为参与者和见证者,为成长画卷添上重要色彩。

相拥遇见的美好

有一种能量,来自单亲妈妈。遍访到朱土青家时,得知是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家里干净整齐不说,门外的厕所、猪圈都是她自己用砖砌起来的,门口的柴堆也是她从山上拉来锯开再垒起来的。同行的村干部说,论干活,好多男的都不如她。

自行迁徙的卢学英,遍访时我们是徒步四小时才到她家,看到她家里的床是用空心砖搭起来时,便向政府申请了几张床给她。

还有李尔青,只要经过她家,就能看见旁边的地里有一个弯着腰的身影,面对都在长身体的两个孩子,她需要辛苦地劳作。看着这些单亲妈妈,心想如此平凡瘦弱的身躯,是怎么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

有一种收获,来自勤劳善良的人们。在一个收获天麻的季节,村里的杨大哥笑嘻嘻的跟我们说:“你们的嫂子今天挖天麻,挖着挖着忘了吃饭,我就捏了个饭团给她送去。”我问:“今年的天麻是不是很好?” 他开心地答:“是呀是呀。”

雨季早早出门捡菌子、摘八角的乡亲们在展示着自身强劲的发展动力。入户遍访的时候,问及收入回答是七八万时,乡亲们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每每有检查和参观交流,百姓口中感谢文旅厅的话语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看着村里的变化,看着群众脸上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不愉快都会随风而散。回顾过去,有失意彷徨、奔波忙碌,也有欢呼奔跑、成长进步。是遇见与经历,让我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未来路上不期而遇的雨雪风霜,在坎坷中懂得奋斗与平凡。

掘井九仞未及泉,犹为弃井;胜利在望未全功,仍需努力。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百姓眼中的光、脚下的力、心里的热,都在诉说着对未来的期盼和发展的信心。愿今后的牦牛坪,每一轮朝阳都浸透着辛劳,每一弯月亮都充盈着汗水,大家相伴同行,建设美丽新彝乡,相拥美丽新时代。

院子里觅食的鸡妈妈在草丛中留下了鸡蛋

樱花谢了又开 马路槽水库的水枯了又涨

阳光透过松枝躺在凋落的枯黄松叶上

对面的山坡护着冰雪舍不得它融化

春去秋来 一片闲适与宁静

海拔3333米的柴火清汤鸡

徒步4小时到达的山里人家

百姓家中自制的沙袋篮球架

池塘里破碎的彩色瓦片

纯净的蓝天 耀眼的星河

是存留在心底的记忆

沿着漫漫时光

永远热泪盈眶

是期盼

来源 云南省文旅厅驻村扶贫工作队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胡四美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