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习近平总书记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当总书记离开时,乡亲们唱着《阿佤人民唱新歌》,簇拥着他走出村口,歌声笑声在村寨久久回荡。
说起《阿佤人民唱新歌》,全国人民都很熟悉。这首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歌曲,一经唱出就很快风靡全国,脍炙人口。歌曲作者、军旅词曲作家杨正仁说:“这首热烈、真情的歌曲,是为感恩而作,为一个勤劳善良、朴实勇敢的民族而创作。”
渐渐地爱上这个民族
(▲2017年9月,杨正仁应邀出席云南省梁河县佤族新米节庆典。布饶依露摄)
杨正仁少小就喜爱音乐,每逢音乐课,他就像过节那样高兴。课余他有个“爱好”,时常站在歌舞团排练室窗外,听人家演奏;运气好时,还能在街头茶馆听到民间音乐家雷漫天拉小提琴。
在上中学时,杨正仁便对“写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刚开始学习写小歌,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等进入昆明师范学校上学,他把音乐课当成了一种享受,不仅学会了拉手风琴、小提琴、二胡,还学会吹箫和吹笛子。在中外名曲欣赏课上,他饱受《苏武牧羊》《满江红》《沉沙落雁》《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等歌曲的熏陶,奠定了未来作曲的基本功。
1961年,杨正仁从昆明师范中专毕业,并没有去当老师。他像那个时代许多年轻人一样,首选“保家卫国”去当兵,被分派到云南边疆佤族聚居地区。
当时,一般人对佤山并不了解,传闻佤族是神秘的民族。坐在奔赴佤山的大卡车上,杨正仁这个学生年纪的小兵,看见一位身背竹篓的佤族妇女,笑着露出一口血红色的牙齿,内心不禁忐忑起来。
到了西盟佤山,杨正仁被分配到距西盟县城两公里的边防部队团部当通信兵,这个团被当地佤族同胞亲切地称为“老八团”,军民之间鱼水情深。团部院里有一条道路,佤族同胞常从院子中间通过……栽插收割、婚丧嫁娶,大事小情,老乡总会去找军队帮忙。
杨正仁后来才明白,在路上看到佤族妇女血红的牙齿,是因为嚼槟榔所致。经过了解与接触,他发现佤族能歌善舞,待人真诚纯良,性格粗犷豪爽,便渐渐地爱上这个民族。
写下第一首佤族特色的歌曲
(▲2019年6月15日,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班哲村白鹇鸟文艺队在表演甩发舞。胡超 摄)
佤山云海优美多姿,但终年阴湿多雾。在当年营房驻地的墙上,常常会贴上报纸用来防潮,但时间一久,报纸也会起霉残缺。
有一天,杨正仁无意间在墙上看到一张报纸残留的文字,像是一首小诗,只是不见头尾,留下中段:“……凤凰进山百鸟迎,阿佤喜欢解放军,解放帮阿佤搞生产,又帮阿佤闹翻身。一根藤蔓开两朵花,一根藤蔓结两个瓜,藤连藤瓜连瓜,阿佤解放是一家……”杨正仁觉得,这几句诗写出了佤族同胞的心情,他因此很喜欢,马上铺展稿纸,欢乐明快的旋律几分钟后便呈现在笔下。
这首名为《阿佤解放是一家》的歌曲,深情地赞美了驻守边疆的解放军,透出阿佤人民对子弟兵的爱戴。歌曲融合了佤族民歌的曲调,又融入了云南汉族花灯走板的快板,还具有佤族传统“打歌调”的节奏元素,可合唱,可领唱,也可以分声部演唱。
这一年是1963年,杨正仁刚刚23岁。年轻的他根本没想到,随意创作而成的歌曲,却上了音乐类报纸。接下来,这首歌被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选中排练,带到北京参加全军文艺汇演上进行演唱,获得全军优秀节目奖。之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一周,便在祖国大地广为流传。
这是杨正仁写下的第一首佤族特色的歌曲。他心怀感激地说:“如果当年不是抱着服兵役是义务,扛枪报效祖国的想法,就不可能接触到云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更不可能了解到他们多姿多彩的音乐和舞蹈。”
杨正仁当通信兵以后,平时除了参加连队正常的军事训练外,还要到山野里做架线工作,这样有很多机会和少数民族同胞接触。由于喜爱音乐、会写歌记谱,每到一地,在当地群众的篝火晚会上,总少不了他的身影。杨正仁特别喜爱佤族音乐的纯朴、自然,所以,西盟几乎所有佤族村寨的音乐,他都听过,只要有机会,他都会将乐谱记下来进行收集整理。佤族的服饰、音乐器具、粗犷的舞蹈,也都深深地印在他脑海里。
佤族民歌形式多样、调式丰富。结婚唱喜歌,送葬唱忧歌(佤族认为:只哭对死者不敬,亡灵希望活着的人为他们唱歌和跳舞)。佤族起房盖屋要唱“贺新房”歌,播种、收割也要唱不同的歌。老辈人给晚辈人讲历史故事、传授知识也要吟唱。
佤族是大山里的民族,他们的音乐既不像草原民族那样宽广悠扬,也不像戈壁民族那样刚柔起伏。佤族的音乐大多沉重、粗犷、激烈,具有大山一样的性格。
如叙事歌,是云南临沧地区和普洱地区的佤族老人为怀念佤族先人英雄,通过唱歌的形式向后人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传授处事为人的“阿佤理”(西盟地区佤族的道德规范,即习惯法)。其曲调舒展,节奏缓慢,旋律壮美,有时近似口语化吟唱。
又如史诗歌,流传于沧源、西盟一带,内容包含宇宙星辰、人类起源以及社会万象等。表现形式是歌唱和吟唱,多由佤族民间年长艺人演唱。半歌半吟,曲调绵长,起音以中音区为主,一般节奏较缓,时有上扬高亢之处,意味深长。
再如娱乐歌,不论内容怎样,都喜欢在曲头或曲尾加上“江三木落”(“江”是佤语“秤”“公平、公正”的意思,“三木落”是佤族英雄,“江三木落”意为不能忘记三木落这位公平正义的佤族英雄)作为衬词,起陪衬与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也包含祝福、平安的意思。
而佤族民间音乐中,也有表现热烈欢快的歌曲,就像娱乐歌一类,是在欢庆结婚、盖新房或大家娱乐时唱的,大多伴有舞蹈动作;曲调短小精悍、热烈欢快、节奏轻快规整;歌词内容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有互相祝福,赞美人物、动物、植物等,表达幸福的情感。
唱出情怀与时代主旋律
1965年西盟佤族自治县成立,部队参加庆祝,这时杨正仁已调入部队的文艺队,上级要求部队有节目参加,他就写了《阿佤人的新生》,表现佤族人民新生活和军民一家亲,并在庆祝晚会上演出,受到佤族同胞的热烈欢迎。
杨正仁在收集佤族民族音乐的同时,更深地了解到这个民族的历史,从刻木记事、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读书识字,学习科学种田。他亲身感受到佤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亲眼看到佤族对解放军、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热爱,亲耳听到他们的歌声:太阳照到背阴坡,毛主席的话语甜到心窝窝……佤族人民深深地感动着杨正仁,他下决心要为他们写一首歌,一首能表达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歌唱佤族人民新生活的歌。
这次写歌,与上一首《阿佤解放是一家》有所不同,曲与词几乎是同时写出,正所谓“才思如泉涌”。但杨正仁未轻易拿去发表,而是反复修改了几个月,前后改了十几次,不论曲还是词都力求尽善尽美。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社会主义好,架起幸福桥,道路越走越宽阔。山山岭岭歌声起,红旗飘,闪闪银锄落……”这首《阿佤人民唱新歌》,杨正仁借鉴了佤族的《阿三保》《白鹇鸟》等民歌低沉、绵长、平缓的叙事歌音乐元素;在佤族音乐原曲的基调上,把音调的高度和宽度提升,应用了汉族打击乐敲锣和鼓点的欢快元素,再加入佤族打击乐象脚鼓的节奏,并通过各音节的调整,让节奏发生变化,把原曲调低沉、凝重的音乐感觉变为欢快热烈的气氛。在每段的结尾,恰如其分地加上佤族喜闻乐见的娱乐歌衬词“江三木落”作为副歌,使每段产生前后呼应,并与过门连贯,这样更具有了佤族音乐的特色,更真实贴切地表达出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佤族人民的情怀,也唱出了时代的主旋律。
7年后,杨正仁才将此歌发表在《战地新歌》上。歌曲一发表,便被多个刊物转发。此后,这首歌曲被多家音像单位录制。收录这首歌曲的《红太阳》磁带1991年发行时,发行量达500多万盒。在这之前,此歌早已传遍云南各地,唱响祖国的大江南北,走向了世界。
这首歌,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个少数民族叫佤族,他们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佤族同胞们因歌唱这首歌感到自豪,更加热爱家园和祖国。
多年来,阿佤人民称杨正仁是佤族珍贵的“宝石”、贵人。
杨正仁却说:“应该感谢佤族同胞,感谢边疆各少数民族兄弟,因为我的创作激情,来源于他们的真诚善良、朴实纯洁、勤劳勇敢;创作营养来源于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似海洋般浩大的音乐歌舞。能为他们写歌,是我对佤族同胞的一种报答。”
《阿佤人民唱新歌》流传40多年,因为其浓烈的佤族特色,至今有不少人以为“此歌作者一定是佤族人”。而杨正仁的出生地,是距佤山近800公里之外的云南昆明西山区观音山村,他是白族。
多年来,杨正仁除了写下富有佤族特色的歌曲,还谱写了很多其他少数民族特色的歌曲,如二胡独奏《拉祜欢歌》、傣族音乐舞蹈《筒裙》、白族歌曲《洱海姐妹放歌喉》等,不少作品曾在云南省、全国比赛中获奖。
云南这块神奇美丽的沃土,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养育着一代代音乐家,也促成了《阿佤人民唱新歌》这首名曲的诞生。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