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鸡的“教主妆”
走到木屋背后,转角处便能看到一大群体型健硕的白马鸡在悠闲觅食。这些鸡体型比家鸡大得多,从头到尾有一米多,身体大部分呈雪白色,衬得一双脚尤为鲜红。翅膀外围的灰褐色羽毛,完美地勾勒出了翅膀饱满的形状。尾部的羽毛由灰色渐变成紫色最后变成黑色,弯曲出潇洒的弧度,在阳光照耀下泛着绿紫色的光泽。
在白马鸡的“造型”里,最经典的是鸡头。它们头顶是一簇纯黑色的羽毛,耳边是白色的羽毛,眼周的羽毛则呈现非常饱满的朱红色。奇妙的颜色搭配让它们的小眼珠看起来非常机灵,再配上粉红色的尖嘴,一如当下流行的可爱教主妆。
这群白马鸡背后,跟着几只上蹿下跳的小松鼠。我们试着靠近白马鸡,可它们十分机警,大摇大摆地迅速离开了。白马鸡也叫雪雉,曾被称为“藏马鸡”,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栖息在海拔 3000~4000m 的高山、亚高山针叶林和阔叶林混交林带,分为 4 个亚种:昌都亚种、玉树亚种、丽江亚种、指名亚种。“生活在白马雪山的白马鸡属于丽江亚种或者昌都亚种。”白马雪山保护区曲宗贡保护站站长提布介绍。
采卵、育种、孵化
白马鸡再次成群结队出现在白马雪山,是经历了数年科学研究与反复试验后的成果。很早以前,白马鸡是当地的常见物种,但 20 世纪 80 年代末时,由于放牧、林下资源的采集,滥捕滥猎以及大雪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曾经遍布曲宗贡的白马鸡种群数量锐减。研究初期,研究员认真访谈、分析比较了白马鸡主要的分布区域以及相关的生活习性、运输路线,最后决定把毗邻的西藏芒康作为白马鸡种卵的主要来源地。
日常生活中,白马鸡是集群活动,一群在 20 只以上。每年 4 月,是野生白马鸡的繁殖下蛋期,它们以家庭为单位成双成对地筑巢产蛋。白马鸡更喜欢在在高山草甸与灌木丛过渡地带,以黄背栎或柔软的沙地做巢。每隔 2-3 天下一枚蛋,3-10 枚蛋组成一窝。体格越健壮的鸡产蛋越多,品质也越好。掌握这一规律后,研究人员直接到西藏芒康挑选种卵。他们跟着采蛋者的步伐,抵达白马鸡巢穴后先观察,随后取巢内蛋数的 40%,留下 60% 让野外白马鸡继续孵化。
采蛋以就是选卵,直接观察蛋皮表面是否有裂痕,如果有说明已经不能孵化了。其次是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强光手电进行验卵,如果蛋清颜色浑浊、颜色变黑,或者蛋清、蛋黄随意流动,蛋清、蛋黄变干等,都说明这个蛋没有繁育能力了。选好了卵,运输也是一个需要小心谨慎的步骤,稍不注意就会影响蛋的孵化成果。在运输过程中,白马鸡卵的储存温度需保持在 12-17℃之间,太高或是太低都不行。运输时还要注意车辆的通风,避免阳光直晒、灰尘污染,防止潮湿,防蚊蝇鼠害。孵化之前还要再一次选卵,把在运输过程中有问题的卵淘汰以后,将合格正常的卵逐一消毒。为了帮助雏鸡正常出壳,刚开始孵化时的湿度和温度与孵化后期的不同,这个过程需要严格把控.幸运的是。2012 年,保护区第一次孵化试验取得成功。孵化 23 天后,雏鸡陆陆续续地破壳而出,最终一共孵化出 58 只小白马鸡,成活率达85%。然而,小白马鸡出生后,研究人员面临的问题更多。
归山
人工孵化白马鸡成功后,保护区的研究人员不忍一直囚锁白马鸡于篱笆园内。在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实验后,2014年 3 月,白马雪山保护区曲宗贡生态定位监测站邀请东竹林寺的 4 位高僧,为白马鸡的野外放归举行了神圣庄严的放生仪式,将 30 只白马鸡放归野外。3 年来,回归自然的白马鸡不断繁衍生息,目前曲宗贡片区生活着近120 只白马鸡。
每年 3 至 5 月份,放归的白马鸡以大果红杉、黄背栎以及各种杜鹃和草本植物的嫩叶、幼芽、根为食;到了 6至 10 月,则以各种乔木、灌丛的花蕾、果实、种子以及野生菌、昆虫为食;进入冬季,食物变少,它们便会回到曲宗贡附近,食用保护区工作人员投喂的食物。
不过,这些回归野外的白马鸡要经受的考验依旧很严峻,它们必须遵守大自然弱肉强食的规则。多数时候,白马鸡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但它们还是经常会受到金雕、黄喉貂和黄鼬的威胁。“希望这些白马鸡能在一代代的繁育中尽快拥有更强大的野外生存能力。”提布担心地说。如今,白马鸡种群的恢复,为保持曲宗贡这片沃土的活力增添了力量。现在来到曲宗贡,白马鸡是可以观察到的野生禽类,已经成为曲宗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