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望如期实现脱贫 昭通104个未出列贫困村均达到摘帽标准!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张海铖 文/图)6月29日,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发布会昭通专场发布会在昆明召开。

据中共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介绍,昭通市委、市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作为头等大事,到2019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185.07万人下降至15.99万人,贫困村由1235个减至104个,10个贫困县区摘帽9个,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 。今年上半年动态监测,昭通全市15.99万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104个未出列贫困村及镇雄县均达到出列和摘帽标准,昭通可望如期实现脱贫,数百万昭通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的现实。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促进“滇东北崛起”

昭通作为滇川黔渝地理中心和中国内地连接南亚、东南亚双向大走廊的特殊区位,有着其独特的发展潜力。杨亚林介绍,昭通将以打造内联外通、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力争在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五横四纵两环七联”高速公路网、“二横七纵”铁路主网架、“一中心两支线八通用多航线”航空网、“一通道两枢纽三中心多节点”水运网,形成东接长江经济带、南接滇中经济区、北接成渝经济圈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据中共昭通市委常委、昭通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陈真永介绍,历史上昭通号称小昆明,这是因为昭通自古以来是云南通往中原的必经之道,昭通曾因交通而兴旺,但也因交通而落后,未来也必将因交通而崛起。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很浅显,昭通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交通不通是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要因素。

昭通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昭通要大发展,交通必须大发展”,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以综合交通建设为基础,推进高速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方面全面发展,有力地保障、促进了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昭通全市已实现4条高速公路通车,成贵铁路通车运营,渝昆高铁开工建设,昭通迈入“高铁时代”。下一步,昭通市委、市政府将推动9条在建高速公路年内再通车4条,年内争取再开工3条,实现昭通新机场实质性开工,加快“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让昭通人民“天堑变通途”的世代梦想真正变成美好现实。

产业发展全覆盖 群众生活大提升

记者了解到,产业散小弱是昭通最大的短板弱项。在2017年全市精准识别摸底调查中,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性收入仅占20.22%。

为此,昭通坚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引领新发展,充分借鉴云南烟草发展模式和经验,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全力推进“村村有亮点、组组有看点、户户有支撑”网格化管理,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杨亚林介绍,目前,在实现“此苹果非彼苹果”蝶变的同时,以高度组织化、规范化为前提,昭通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近80万亩,今年将是一个大丰收之年,苹果产业将呈现量价齐增的良好局面。同时,规划建设的600万亩竹基地已建成450万亩,300万亩马铃薯正逐步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蜕变。在北部的8个县区,高标准、规范化种植的笋用竹产业,再过3-5年将是一片茫茫竹海,在给群众带来较高经济收益的同时,更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的指示要求,找到了一条立足昭通实际,既是生态又是经济,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产业发展之路。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离京就到龙头山地震灾区视察,作出了“把恢复重建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恢复重建结束之日就是脱贫之时”的重要指示。

据中共鲁甸县委常委、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介绍,龙头山十年九旱,以往种植玉米等传统产业,亩产仅有500元左右,现在种植花椒,亩产达8000元。依托花椒林下资源,建成“椒林鸡”养殖示范基地6个,年出栏土鸡1万羽以上。目前,龙头山已种植花椒6.8万亩、核桃10.3万亩,2019年,两项产值达3.5亿元。习近平总书记对龙头山花椒给予了“小小花椒树,致富大产业”的高度肯定。

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昭通市委、市政府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始终践行总书记的指示“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推进交通互联、发展特色产业,也让昭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性。

部分图片由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编辑 沈艺

审核 代基凯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