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鸡肉烂饭 发挥鸡的最大作用

二三十人吃一锅

从葫芦小镇步行至勐董镇永和社区,眼前是一栋漂亮的三层小楼,一顿佤族药膳正在田秀兰家中烹制。田秀兰特别邀请朋友陈云来做“主厨”。

厨房里,陈云正在忙活。罗锅被架在柴火上,里面煮着今晚的大菜:鸡肉烂饭,饭香随着热气顶得盖子“噗噗”作响。烂饭在煮了一个多小时后已经熟了,等到清炒苦子果、油炸三桠苦、水芹菜、折耳根、猪耳朵菜一一完工,这顿饭就可以开席了。

我们围坐在院落中,夕阳西斜,青山犹如一个半圆形的剧院将我们包围起来,森林的清新气息萦绕鼻尖。主人田秀兰给我们每人盛了一碗鸡肉烂饭,烂饭十分稠,米饭被煮碎了,几乎看不到完整的米粒。一口下去,鲜香、生香、辣香,十分美味。沧源人做鸡肉烂饭,不同时节根据生发的植物不同,取用的调料也不同,但茴香菜不能少。在传统的盐巴、茴香、阿佤芫荽等调料之外,陈云还在烂饭中加入了他刚从地里摘的小米辣、小葱,使得味道更加饱满。

陈云告诉记者,在沧源,鸡肉烂饭大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选取适龄土鸡,将其清理干净,直接煮,煮熟后用手把它撕成小块,放入米、调料,一个多小时后把米煮碎即可。第二种做法是将洗净的土鸡切成坨坨状,直接跟米一起煮。沧源人更青睐第一种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做出来的烂饭没有鸡骨头,且肉味会完全融入米饭中,更香。“这种做法骨头也不会浪费。”陈云说:“把鸡骨头炸出来,用辣椒拌一拌,单独做个菜。”鸡骨头经油炸后没有了腥味,还十分香脆。现在,田秀兰家每逢节日、亲人聚餐或是有朋友到来时,就会做鸡肉烂饭招待客人。

在那个距离县城 130 公里的寨子,每一顿鸡肉烂饭都代表着家人、朋友间深厚的情谊。“那时候煮一锅烂饭差不多就是二三十人一起吃,锅特别大,放在里面的调料也没现在丰富,鸡肉也少,有时候吃一顿下来甚至吃不到一块鸡肉。”田秀兰笑了笑:“但是真的很好吃,味道特别鲜美。”

烂饭野趣

在浪漫的沧源人眼里,吃烂饭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情趣。多年来,陈云每过两个月,都会和朋友有一次特别的“烂饭之约”。正值夏末,陈云约上了好友一家去爬山,“体验一下野外生活”。沧源县森林覆盖率达到 74% 以上,寨子周边就

有植被良好的山林。每一次去野外,午餐就在野外解决。虽是一顿难得的野餐,但只需带上一口罗锅,一点米、盐巴、
辣椒、花椒、大蒜即可。到了预定地点,陈云会先负责生火、架锅,把米饭放进罗锅,再用山上的竹筒舀山泉水倒入锅中。煮着米饭的时候,陈云和朋友就跳到旁边的小河里捞鱼。“捞上来一两条就够,丢进锅里一起煮。”

附近的山上还长着蕨菜,陈云专门去找了一种茎杆比较细的蕨菜。沧源人大多有识别野菜的好本领,陈云认识的野菜有二三十种。“一年四季季季有野菜可以吃,很多野菜都能和烂饭一起煮。”据陈云说,这种细蕨菜味道微苦,但“煮
鱼好吃”。这个季节,山上的野生菌也冒头了。这些偶得的菌子除了可以煮进烂饭里,还可以烤着吃,“烤熟后再加点盐巴,用手揉一下,加点辣椒,好吃。”陈云说。等到鱼肉煮熟,一顿纯天然的鱼肉烂饭就好了。每人手中都拿着洗净的芭
烂饭野趣蕉叶和竹筒——芭蕉叶作碗吃菜、竹筒作杯吃饭,几个人就把一大锅烂饭吃得干干净净。

牛尾巴烂饭

在沧源,不仅有鸡肉烂饭、鱼肉烂饭、猪肉烂饭,还有干巴烂饭、蜂儿烂饭、牛苦肠烂饭、牛尾巴烂饭……陈云说:“我们临沧是会动的都是肉,绿色的都是菜,大都能拿来做烂饭。”28 岁的沧源人田芳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奶奶做的牛尾巴烂饭的味道,“没有一点腥味,好吃”。牛尾巴烂饭的做法和鸡肉烂饭有所不同。首先,把牛尾巴切成段,拍碎,放进罗锅里煮,田芳的奶奶煮烂饭时,只放盐巴和姜。“牛尾巴煮到两个小时以后,奶奶就会叫我拿筷子去戳牛尾巴熟了没有。”田芳说,“牛尾巴啃得动以后才放米。”米跟牛尾巴混合,柴火熬煮半个小时左右就能吃了。传统做法中,煮烂饭都用柴火,柴火也为烂饭的香气出了一把力。如果时间允许,煮烂饭用慢火更好,“奶奶煮烂饭的时候,一定会慢条斯理地用灰把火扑小” 。出锅前,“奶奶早就洗干净几根大蒜苗,让我切得细细的,就等出锅后丢进去。”后来,田芳到外地念大学,喜欢吃辣,田芳的奶奶便在烂饭中加入花椒和辣椒,“加点本地花椒、小米辣、花椒叶,搅一搅,可好吃了。”

在沧源,食用烂饭甚至成为了一种通俗的食疗方法。“肚子疼会吃点苦菜烂饭。感觉油腻的时候吃牛苦肠烂饭,不过牛苦肠烂饭不能多吃,会拉肚子。”陈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