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小非遗”折射文化生态保护“大作为”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张光 文图)大理市科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四级保护管理体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大力开展各项非遗保护管理工作,切实发挥30个传习所、传习中心、非遗旅游示范点“放大镜”作用,有效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实现良性循环发展,为延续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作出重要贡献。

非遗“活文化”良好存续,从在地视角宽度看文化生态保护成效。利用中华传统节日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机,积极组织特色非遗项目在大理文庙、大理州博物馆进行展示传习活动。去年以来,依托传承基地举办白族扎染技艺传承培训班、白族民居彩绘传承培训班、白族三道茶传承培训班、洞经音乐传承培训班等共12期,培训学员350余人。同时,各个非遗传承中心、基地、传习所还以“进校园”授课的方式积极开展研学活动,让非遗项目后继有人。白族扎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到周城完小教授白族扎染技艺。白族刺绣省级传承人李红桃到挖色中学教授白族刺绣。

非遗“活文化”影响广泛,从人文关怀深度看文化生态保护成效。大理市非遗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白族扎染、白族大本曲、白族甲马等多处传习所,大理石、白族刺绣、白族剪纸等多处展览馆,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点缀成苍洱大地一道道美丽的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同时,开展深耕“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主题展和非遗项目活态展示活动。让社会群众通过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感知大理白族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艺,体验大理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大理周城璞真综艺染坊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每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非遗“活文化”积淀丰厚,从民众受益角度看文化生态保护成效。运用“走出去”等模式,加大非遗交流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非遗传承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扩大“小非遗”影响力。去年,非遗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北京依文集团深度合作开发“深山集市”项目,持续推动大理市传统工艺产业培育不断发展壮大。今年,与“抖音”短视频平台合作开展“非遗传承·守护匠心”暨“我在大理拾遗珠”系列活动。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以“遇见匠心”为主题宣传推广大理市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成果。“抖音+非遗”“非遗+旅游”“旅游+研学”等文旅融合发展内容丰富多彩,成效显著。在大力支持以家庭作坊式的保护传承前提下,做足保护核心技艺为重点的生产性保护传承功课,促进非遗文化产品由传统的购物式销售向体验式销售转变,全市非遗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目前,大理市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5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5项、州级16项、市级37项。全市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7人。辖区内有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3个。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