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乡村旅游 | 走进勐简大寨 了解隐逸黄佤的别样文化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实习记者 孙思漫 文)随着云南省文旅厅明确云南重启跨省游,临沧文旅把乡村游作为新的突破口,结合临沧特色,让乡村游带动当地发展,也让乡村文化走向世界。

记者了解到,在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村的佤族节日文化丰富多彩,但和其他居住地的佤族节日也有一定差别。他们的传统节日主要是泼水节,又称堆沙节、佤族过年、青苗节、关门节、开门节、中秋节、春节等。在众多的节日文化中,泼水节和佤族过年是最隆重、最有特色的节日,也是最能集中体现勐简大寨佤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节日。

01 泼水节

勐简大寨佤族泼水节,又称堆沙节,是勐简大寨佤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最能集中展现勐简大寨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节日。泼水节于每年清明节后4天开始,历时8天。这时,旱季将逝,雨季将临,因此,又有送旧迎新的寓意。

02 佤族过年

勐简大寨佤族过年日期是根据佤历来测算的,以365天为一年,每年根据今年过年日期进行推算,到第365天时便为过年。因而勐简大寨佤族过年时间是不固定的,时间大约是每年公历的11月至12月底。过年是勐简大寨佤族最为重大的节日之一,凡到过年,即便身在外地,也要尽可能赶回家祭祖吃团圆饭。

大年三十这天,所有家庭都要杀猪杀鸡准备酒饭,并将饭菜抬到家族中年龄最大的长辈家里共进晚餐,意为团圆饭。届时还要请“来不来”到长辈家的中柱前献饭、献美酒,为整个家族成员念祝福语。晚饭后,家族成员围坐火塘边,共同商讨新一年的各项事宜,明确宣布新的一年里谁家可以建房、谁家可以“割尾巴”、娶妻、嫁女或修砍竹木等。

夜幕降临后,男女老少聚集起来打歌欢娱到天亮,迎接新的一年。大年初一,各家自备酒饭请“来不来”到自家中柱前献饭、奠酒,为新的一年祈福。饭后,年轻人打陀螺、荡秋千、打歌等,尽情享受过年的乐趣。大年初二,开始宴请客人,交流感情,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媒人家拜访,感谢媒人给自己带来的美满婚姻。

03 宗教信仰

远离佤族中心区的勐简大寨佤族,一方面保留着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如神灵崇拜、祖先崇拜在他们的生活中依然存在并产生着重要影响,但祭祀的形式又因受傣族影响而和其他佤族族群差别很大,此外,因长期与傣族聚居,勐简大寨佤族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

04 服饰

服饰是表明民族差异的另一张“身份证”,它凝聚着该民族生产生活的历史,服饰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融合了该民族织、染、剪、裁和审美思想等多种观念。它既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文化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女性勤劳、智慧的象征。


众所周知,佤族崇尚黑色,自古以来都将黑色作为自己的象征,黑色是佤族服饰的基调。但是勐简大寨的佤族却崇尚黄色,他们的传统服饰以黄色为基调。他们独特的服饰,得益于过去当地盛产的黄棉花,而关于黄棉花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

据说黄棉花原来种在缅甸,那里有黄、白、黑三种棉花。一天一只大乌叼着三种棉花的种子飞过大寨,黄棉花籽掉了下来,在这块土地上发芽生长,人们发现可将其棉花纺线织布缝衣。所以,大寨佤族每家每户都种黄棉花,表达对黄棉花的感激,同时也用它来完成全家所有人的穿衣之用。

05 婚俗

勐简大寨佤族传统婚俗,从择亲选偶到缔结婚姻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勐简大寨佤族一生要举办三次婚礼仪式,即“吃小酒”“吃大酒”和“割尾巴”。这种奇特的婚俗,在中国少数民族婚俗里实属罕见。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责编 龚怡丹审核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