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小院
但凡在丽江呆过一段时间的人,多少都会对丽江有些印象。在他们的印象中,丽江就是临水而筑的村落,柴门犬吠,田野烂漫,就连斜照巷口的一抹余晖也多了几分柔情。
斜阳照小巷,尤有故人来。画家昆武所描绘的场景,不单单发生在丽江,它可以发生在滇中、滇南、滇东北的任何一个村庄。稀松而平常、朴实无雕饰,关于理想生活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在画家昆武的笔下,我忽然明白——丽江之所以成为丽江,大抵与它的平淡、传统息息相关。
“愈平淡才愈动人”,正因为丽江的自然与纯真,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丽江,并选择去往丽江。但当越来越多的人潮涌向那里,丽江是否如一?
劳作归来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生活在丽江的纳西族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棒棒会”。节日这天,人们扛着马笼头、鸡笼、犁、耙、锄等各种木制农具涌向集市进行交易。其中尤以用作斧把、锄把、镰把、锤把等木棒最多,“棒棒会”也因此得名。“棒棒会”的举办,意味着春耕生产也即将开始。
在纳西族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工具的合理使用使得丽江的山地农业生产得以顺利开展。作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枢纽,丽江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又结合山地地形,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些适合山地农业活动开展的农具。比如,与平原地区扁担两头的长绳相比,云南山区扁担两头的绳子就略短。
结束一天的劳作,农人拖着沉重的脚步返家。扁担两头,一个滑犁、一个背篓,一头重,一头轻。重的那头是日复一日的劳务,轻的那头是充满曙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