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西双版纳有哪些民俗风情?就把这篇文章甩给他!

西双版纳完好的生态,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外,更得益于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内涵。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认为“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有人类”。水在少数民族的心中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傣族。他们每年都会在澜沧江上举行龙舟赛,以泼水视为祝福,居住的环境依山伴水。

人类的繁衍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变化,在民族繁衍的过程中,到目前为止,除了完好的生态以外,西双版纳民族特色也保持至今,非常完好。民族文化特是西双版纳的一朵奇葩,与热带雨林生生相息,相互依赖,一直和谐发展。体验西双版纳的民俗文化特色,以傣族的文化特色最为丰富,其余的数哈尼族(爱尼人)、布朗族、等比较丰富和独特。体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主要是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体现。从他们的建筑、穿着打扮、节庆、饮食、婚俗、宗教文化等来体现。

独特的贝叶文化

西双版纳有着独特的贝叶文化,歌舞文化有基诺族大鼓舞、哈尼山歌等。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象三个方面。

“基诺族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创世史诗说司土寨最早的女始祖叫米里几得,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白腊泡,大鼓舞的创作者,大鼓舞开始是一个独舞。现在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五花八门的民族节日

西双版纳的民族节日有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嘎汤帕节”、拉祜族的“拉祜扩节”、基诺族的“特懋克节”,瑶族的“盘王节”等。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章哈、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泼水节、基诺族大鼓舞等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族章哈又称"赞哈",是傣族传统的曲艺唱曲形式,流传于云南省南部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及普洱市江城、孟连、景谷等地傣族村寨,与傣族毗邻而居的布朗族中也有传唱。章哈既是歌手称谓,也是作为曲艺表演形式的曲种名称。在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每逢民间的重大活动,如贺新房、升和尚、赕佛、结婚、庆丰收、小孩满月、节庆等都要请章哈歌手演唱。当然,偶尔在劳动小憩时亦能听到章哈歌手娓娓动听的歌声。唱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等。有的是祝福,有的是赞词,有的是叙事,曲调具有朗诵风格。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章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云南原始的传统手工制陶术。其特色是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制作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烧陶、烧陶等环节。用料上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

傣族传统制陶是中国原始陶艺的代表,2006年5月20日,傣族慢轮制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西双版纳德宏地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诺族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创世史诗说司土寨最早的女始祖叫米里几得,是一位神通广大的白腊泡,大鼓舞的创作者,大鼓舞开始是一个独舞。现在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