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身倾斜?
远远望去,庄重的塔身气势恢宏。走进去,它约分为两大部分:前区以三塔为中心,还有南诏建极大钟和雨铜观音殿;后区是被誉为汉传佛教第一寺的崇圣寺。乘坐电瓶车来到三塔前,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大二小、呈鼎立之状的三座佛塔。
巍然矗立的崇圣寺三塔,正中间的大塔叫千寻塔。讲解员告诉我们,“寻”在古代是计量高度的单位,一寻相当于八尺,“千寻”是形容主塔之高。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公元833年-840年),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共16级,塔心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千寻塔是典型的唐代风格,看起来庄重而典雅。
南北两座小塔,外观轮廓为锥形,它是宋代建筑风格,建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1172年)。两座小塔相距近100米,每座塔高度均为40多米,为八角形楼阁式10级砖塔,塔身上刻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仔细观看,会发现每一层的浮雕是不同的,让人惊叹匠人的手艺。两座小塔距离大塔有70米,三塔则呈等腰三角形分布。细细观察,真如传言中所说,南、北两边的小塔的确有些倾斜。
为解疑惑,我们专门找了大理州文管所的杨长城老师,他告诉我们,崇圣寺三塔经历千年的风雨剥蚀,以及30余次强地震的考验,所以会不同程度的偏离垂直线,并且呈倾斜状态已达400多年,但仍屹立不倒。目前,也还没有特别恰当的科研手段将塔扶正,它为何如此坚固也并没有准确的定论,一切都还有待考证。
不过,民间一直流传着“堆土建塔”、“挖土现塔”的说法,但用这个方法建塔只是一种猜想。而在1978年至1981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维修与加固。正是在维修与加固中,人们在塔身上发现了许多圆孔,据专家所考证,这些圆孔是当年建设三塔搭建脚手架遗留下来的,也就是说,早在一千多年前,大理人已经掌握了这种非常现代的建筑方式——搭脚手架来建设高层建筑。
宝藏在塔顶
游览一圈,粗略看起来,这三座塔的确是从地面修建的,并没下基脚,这或许是引发地宫猜想的一个原因。
杨长城老师解释:“地宫的说法应该是谣传。大理三塔不可能有地宫,它的文物其实都在塔顶。”在1978年至1981年的维修与加固中,专家从千寻塔中发掘出了各种文物共680多件,纯金阿嵯耶观音和大鹏金翅鸟是其中的两件。这些文物是迄今所发现的南诏、大理国时期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文物。
发现的金翅鸟藏品,似乎与千寻塔前照壁上的明代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的“永镇山川”有一定联系。据说大理地区多水患,要治水必先治龙,可龙只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也就很少了。
杨长城老师告诉我们,金翅鸟是从印度传来的,是印度教的主神之一毗湿纽的坐骑,是一种神鸟。它为救母亲为自由身,和蛇族进行打斗,把蛇族全部消灭,将母亲救了出来。所以,它功力无比,传到中国后,加入了一些中国的元素,将金翅鸟以蛇族为食变成了以龙族为食。所以,它有镇龙妖、镇水妖的说法。
“安放金翅鸟,建了塔后,水患果真慢慢平息,其实是老百姓们的心理作用。实际上,洱海的水位是自然降低的。不过三塔的历史、文化和建筑价值确实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财富。”
佛门圣地
拾阶而上,我们走到崇圣寺山门前,这个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天龙寺”在现实中多了太多灵气和禅味。
山门是传统的“三道门”,修行的师父说这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意为凡人一旦踏入此门,便可解脱尘世,四大皆空,而中间的“空门”,多紧闭不启,香客与游人只能进出两边的“无相门”和“无作门”。
岁月更迭,让这座千年古刹历尽沧桑。沿着崇圣寺主轴线,我们参观了天王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石牌坊和望海楼。而中轴线两旁的次轴线上建有财神殿、法物流通处、药师殿、客堂、斋堂、罗汉堂、千佛殿、祖师殿、高僧殿、方丈院、佛教研究院等。雕栏画栋间虽然古朴,香火却络绎不绝。
崇圣寺的宏伟不仅在于它的布局之大,也在于它庙宇中众多的塑像。穿越一个个门槛、回廊,迎来的都是让你眼花缭乱的众神塑像。据了解,寺内有617尊(件)佛像、法器,所有佛像均用青铜浇铸而成,其中599尊(件)为贴金、彩绘,共用铜千余吨,创全国之最。这些佛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雕像艺术的精品。
行走在院内,触摸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石雕、木雕、泥塑等艺术,精湛的技艺让往昔的岁月依旧生动;静坐在庙中,一杯清茶间倾听暮鼓晨钟和虔诚的诵经,可以抛开俗事,面对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