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英国女王 雕“龙床”

1986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来昆明观光,云南省政府特意为她准备了“龙床”和梳妆台。事后,人们才知道,“龙床”和梳妆台正出自国家级工艺大师段国梁之手。从事木雕行业 55 年的段国梁如今两鬓斑白,回忆起与木雕的点点滴滴,他坦言:“剑川木雕工艺精湛、民族特色鲜明,只有不断传承、借鉴、创新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一个人要学一门手艺

在剑川县城的老国道线上,段国梁的木雕店显而易见。一栋 4 层高的建筑,楼顶上有“古典家具”几个大字,带路的老师说:“这里就是段国梁的剑川兴艺古典家具城。”说是家具城,其实是个前店后厂的木雕厂。

现年 69 岁的段国梁两鬓斑白,精神矍铄。因为常年用眼过度的关系,段国梁如今只承担着木雕厂的造型设计工作,很少再手持刻刀长时间伏案雕刻。工厂的工作人员介绍,段国梁大多时候负责现场指导,“比如哪里该凹进去,哪里该凸出来,一棵树怎么雕才会有生机”。

参观完一楼木雕旅游产品馆,段国梁带我们走进二楼的精品馆,里面集中展示了数百件段国梁及其弟子的得意之作。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常常有从台湾、四川等地慕名而来的客户。

“一个人要学一门手艺,饥荒 3年饿不死手艺人。”说到与木雕的结缘,祖母的话音仍萦绕他的耳畔。

1948 年,段国梁出生在剑川县金华镇东门一个普通家庭,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他很迷茫,“不知道今后人生之路该怎么走”,当时 70 多岁的祖母鼓励他学做木匠,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段国梁决定从事木雕行业。“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要好好做,行行出状元”,在他踌躇不定时,祖母的话让段国梁坚持了下来。

14 岁时,段国梁拜杨正坤为师,从粗活做起,遇到什么活计学什么手艺。剑川县城内古建筑上的梁头、方窗往往成为他的兴趣所在。由于吃苦耐劳,勤于动脑,他很快上手。几年后,为精进手艺,他又向剑川知名木雕艺人段笏传大师学习木雕技艺和绘画设计。30 多岁时,段国梁制作的仿古家具在金华镇已是“小有名气”。当时全县只有两个人会“木纹漆”技术,段国梁便是其中之一。

1986 年 10 月,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应云南省政府外事部门邀请,段国梁与县民族木器厂的同事尹德全合作,为英国女王在昆明下榻的震庄宾馆卧室精心设计、细致雕刻了“龙床”和梳妆台,获得省外事部门称赞。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86 年以前,剑川木雕主要以做大理石镶嵌家具为主;1986 年以后,剑川木雕开始转向建筑大木作,即对古建筑的重建工作。剑川木雕面临着市场转型。时任剑川民族木器厂厂长的段国梁也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剑川的青皮木材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县木器厂一度处于停产状态。”作为厂长的段国梁再三权衡后,把木器厂的经营目标转向了寺庙旅游景区的仿古建工程,成了剑川县企业承包经营改革浪潮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面对仓库的 7 立方木材、几千元流动资金和10多万元的未收货款,我把目光转向了当时新兴的寺庙、旅游景区古建工程。”段国梁回忆,用了 7 年时间,他把木器厂经营得风声水起——木器厂职工从 40 多人发展到 260 多人,年产值从 40 多万元增加到 280 万元。1994 年 11 月,段国梁离开木器厂,创建自己的木雕工厂——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

刚建厂的他就接手了昆明华庭寺大雄宝殿恢复重建木雕工程。隔年,段国梁又着手雕刻云南省博物馆订的“大理国张胜温画卷”。这幅耗时一年多完成的木雕画卷由 134 块木雕组成,长 97.6 米,高 1.8 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木雕画卷,也是段国梁的代表作之一。时任省社科院院长的何耀华评价:“忠于原作,高于原作。”这幅作品如今作为当代民族文化遗产,被云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段国梁自己创业并走出了一片新天地。2006 年 12 月,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中,段国梁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获奖作品“博古四条屏”采用剑川传统高浮雕技法精制而成,每屏高 96.5 厘米,宽 36.5 厘米。“画面古色古香,刀法流畅,走刀、运刀自然,层次与立体效果让人称奇”。

“不是精品我不做”

在木雕厂的另一间稍大的木雕展厅里,很多大型木雕作品被展示其中。展厅里专门放置着两桶水,工作人员说是为了保持室内湿度,让木雕作品得以更好保存。我们注意到,一些木雕作品上还覆盖着保鲜膜。段国梁坦言,这些同理不同法的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保存木雕。

展厅内有一个雕有各类佛教人物的木雕,造像众多,引人注目。段国梁说,这类木雕根据木材特点选定雕刻造型。“中间是主佛。两边都是对称的,木材有凹陷的地方还做了镂空雕刻,一来符合木材形状,二来也暗合人为造型。”段国梁介绍,这件木雕作品是根据《释迦牟尼盛会》雕刻的,只不过实际雕刻中,根据木材的情况对人物做了一些改动。

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段国梁不断开展木雕技艺的探索实践,从壁挂、挂屏系列产品的开发,到人物雕刻系列产品的上市,再到小件旅游商品的创意,段国梁不断刷新着剑川木雕的雕刻史。“之前剑川的木雕主要以雕刻龙凤、
香草、花鸟为主,基本不涉及雕刻以人物为题材的木雕作品。”段国梁坦言,木雕创意产品的开发,是剑川传统木雕
必经的革新之路。

段国梁坚持“传承、借鉴、创新”理念,要求产品“图样一线一画有韵味、工艺一雕一刻显传承,制作一榫一卯合传统”,目前厂里已经开发出古典家具、寺庙木雕、旅游木雕、壁画地屏、室内精品工艺装饰、欧式木雕 6 大类共 2000
多个品种。他自豪地说:“不是精品我不做,我的产品不靠推销员宣传,订户会主动帮我宣传。”

培养好苗子

“剑川木雕市场前景好,可以将市场做得很大。”面对市场上传统木雕产品几近饱和的状况,段国梁制定了“一手抓传统,一手抓时尚,做好‘两手抓’的企业发展战略”,为此,段国梁在众多木雕师中精挑细选出 20 多个好苗子,对这批弟子进行专门培训。“主要就看他们有没有创新,要创新,才能走出大木作业,木雕工艺产品才能发展起来。”段国梁说。

除了技艺和创新,剑川木雕的传承还需要人才。为此,段国梁花重金聘请了 9 位东阳木雕师。“新产品的设计研究,
需要引进外界的技术人才,对他们的刀工、技术、创作思维进行学习,这样我们的剑川木雕才能不断提升进步。”此外,段国梁还在公司内办学,实施卓有成效的木雕人才培训计划。自 2009 年,段国梁一直与剑川县残联合作,每年培训 30余名残疾人。在段国梁木雕工厂的顶楼,我们见到了两名聋哑人正在制作木雕。

“木雕的传承需要人才。”段国梁说,开展木雕技艺传承对于剑川木雕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