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星还记得,除了原有的老物件和古建筑,建水文庙中所有后期修复的框架结构及雕刻装饰都出自他的团队之手。他们在剑川完成了雕刻装饰的设计和制作,然后运到建水现场安装、上漆。
剑川木匠到处走
老话说“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走”。剑川木匠凭借精湛的手艺,长期走南闯北,足迹踏遍省内外。张金星就是其中之一。严格说来,张金星的学艺经历从15 岁开始。那时候,他跟随叔父张庚军、张庚昌二人学习木器工艺,家
具生产、古建筑装饰及木工雕刻、绘画等都有所涉猎。“我跟着师傅去永胜、华坪、洱源,他们给人家盖房子、装修,我就帮忙背背工具,打打杂。”张金星回忆说,自己当时一边在校读书一边学习工艺技术,几年后便掌握了相应的木工专业技艺。
1971 年,张金星进入剑川县木器建筑合作工厂。学艺半年后,师傅一天的工资是一块五毛钱,张金星能拿到一块两毛
钱,而同时期学艺的同学只有 8 毛钱。偶有因年龄对张金星产生质疑的主人家,他们会一直守在一旁,查看他的木工技艺。但最终总会被张金星的技艺折服,认为“这个人的手艺值这个钱”。“我做事认真,兢兢业业,人家完成一棵木头,我已经完工两棵了,手脚快,效率高。”张金星的这种高效和认真让他有机会赴上海家具厂学习大漆工艺,为后来剑川县“恢复出口家具”作出了贡献。
1978 年,张金星升任工艺车间主任,一边雕刻生产,一边管理车间。几年后,他又被提拨为剑川县民族木器厂副厂长,开始从事出口家具图案的设计创作。由张金星亲手设计的“凤穿牡丹”10 件套、“祥龙造福”10件套以及“龙凤呈祥”10 件套等家具在广交会展销并被大批量订货,为当时厂里创造了近 200 多万元的效益。
修复古建筑群
张金星刀工快、出坯快,别人一个月雕一个椅子靠背,他仅需十多天就能完成,雕好的靠背还被当作厂里的样板,供所有人参照。“我基本上半个月就能做完人家一个月的定额。”据张金星回忆,当时厂里采用计件的方式发放工资,每人每月 30 个工,一个一元钱。“我完成定额后,再多做一些就会有奖金。”凭着自己的努力,当时的张金星每月可以挣到 150元钱左右。
1986 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华访问之前,省政府为了迎接贵宾,邀请张金星前往震庄宾馆修复原龙云公馆内的古典家具,完成大漆工艺、贴金泊等。1994 年,张金星创建了剑川县木雕总公司,开设了第一个木雕职业培训班,并亲自主持木雕培训班,让600 多名社会待业青年有了成为木雕能手的机会。
“省内有名气的寺庙里基本都有我们的手艺。”张金星说。张金星带领团队先后为玉溪汇溪公园、玉泉寺公园设计制作了大量高档次的格扇门窗;为建水文庙、朱家花园设计制作了大量木雕家具及木雕装饰品,并承接其大漆工艺油漆工
程;承接了昆明袁嘉谷旧居的恢复重建工程以及楚雄彝人古镇的修复工程等等。
张金星还记得,除了原有的老物件和古建筑,建水文庙中所有后期修复的框架结构及雕刻装饰都出自他的团队之手。他们在剑川完成了雕刻装饰的设计和制作工作,然后运到建水现场安装以及上漆。“建水文庙原来的门票只要 2 元钱,我们的修复工作完成后,门票升到了 20 元,并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级到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爱中医馆的大门
鸡足山碧云寺、祝圣寺等的古建工程以及寺内的所有佛龛工程都是张金星团队完成的,因为工程质量好,团队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有着良好口碑。张金星团队的古建筑业务遍及四川、重庆、湖北、江苏、贵州、浙江等多个省市。而在省内,除了庙宇古建外,圣爱中医馆的大门设计也出自张金星之手。
在昆明,雕梁画柱的大门如今已经成了圣爱中医馆的标志。“那个门和牌坊不一样。牌坊有斗拱,门虽然是飞檐翘角,但是不带斗拱,像民居,又加入了古建元素,有雕刻,雕刻里还融入了中医药文化,有三七、灵芝、芍药等药材做装饰。”
在为南京的医馆设计大门时,为了让设计与昆明的有所区别,张金星到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逛博物馆和古建筑,揣摩当地古建特色,思考自己设计的东西能否与当地古建融合,在当地的城市规划内会不会显得突兀。张金星介绍:“江浙一带的园林古建不是很豪华,风格偏古朴典雅。像我们西南地区可以用金色琉璃瓦,但在南京,我们就改用了青瓦。”为了使企业发展壮大,张金星还在公司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力争设计创作更多的木雕产品。同时,持续举办木雕培训班,培养更多木雕人才,充分帮助农村劳动力提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