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在2013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哈尼族先民“和夷”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之地便被创造出来,它就是美丽、壮阔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
地理环境
哈尼梯田隶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遍布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总面积约100万亩,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这里的梯田规模宏大,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小者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
历史渊源
公元12世纪,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游历梯田美景后写道:“仰坡岭坂之上,沟壑之间,漫山遍野皆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这篇游记,使这种新稻田形式,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称。
保护状况
哈尼梯田于2007年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2013年,成为中国唯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哈尼梯田成功入遗,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遗产目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增至45处。
守住哈尼梯田的农耕文明
对于哈尼梯田来说,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这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终结篇章,恰恰是挑战的开篇。
梯田是哈尼人的命脉与精魂,梯田不仅是哈尼人的衣食父母,也是他们生活的魂魄,是他们的精神源泉之所在。哈尼族先民当初心怀对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在巍峨群山中建设家园、开垦梯田、耕种稻米。对哈尼人来说,人的命根子是梯田,梯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树,他们早已把这一切完整融入他们的生命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