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头条讯( 通讯员 同济大学 彭婧 文/图)8月10日傍晚,一场别开生面的“诺邓宝藏故事会”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村举行。现场汇集了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云龙籍返乡大学生、诺邓古村青少年以及本地村民四方力量。在过去的8天时间,团队聚焦“家园宝藏”,以独特视角发现古村中蕴藏丰富故事的人事物,并运用《诺邓宝藏一方志》、诺邓职人T台秀等多元形式展示。当晚还设置了“家园宝藏我守护”工作坊环节,各方力量建言献策,共话宝藏传承的未来、诺邓古村的明天。
(志愿者带领村民开展工作坊,共话诺邓古村未来)
深耕诺邓七年,助力村落文化振兴
记者了解到,这是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深耕云龙县诺邓古村的第七年。本次实践也延续着团队所秉持的理念与方法,在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政策的宏观背景下,以乡土文化为切入点,发起“家园一方志”计划,致力于探索教育精准扶贫、文化振兴乡村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方志”是地方文化讲述传承的代名词,在乡土文化流逝的今天,团队希望引导“在地青少年”与“返乡青年”这两个关键群体记录家乡文化、讲述家乡故事,产出一系列创意地方刊物、乡土文化读本,为未来乡村培养一批“知乡、爱乡、建乡、守乡”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2013年,美丽乡愁乡土教育于诺邓起航;2014年,首个诺邓乡土文化夏令营“我的故事我的家”开幕;2016年9月,《诺邓乡土文化读本》出版,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代表同济大学捐赠云龙县1000本读本;2017年1月,带着读本看家乡——“我的历史我的家”冬令营开启;2018年起,团队探索儿童撬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模式,希望以青少年为触媒,联合各方力量,通过举办公共事件,凝聚社区村民,传播家园文化;2019年,团队复兴诺邓传统市集,创立“一诺千集”诺邓文化创意市集,邀请村民下山摆摊,通过社区集市的方式,打造诺邓文化符号。
(2016年,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编写《诺邓乡土文化读本》)
(2018年,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带领孩子举办文化展览)
(2018年,诺邓古村成立古村小导游服务站)
(2019年,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举办创意市集)
在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的引导下,每年八月的一天,也成为了诺邓古村的新节日。
探索家园宝藏,多方力量共创《一方志》
2020年,“家园一方志”计划聚焦“家园宝藏”主题。美丽乡愁团队志愿者、云龙籍返乡大学生、古村青少年、本地村民四支力量交汇在一起,共同挖掘并展示属于诺邓古村的宝藏,编写《诺邓宝藏一方志》。来自志愿者与古村儿童双版本、双视角的《宝藏一方志》在8月10日正式发布。
(《诺邓宝藏一方志》)
诺邓底蕴深厚,宝藏万千,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选择从物件、职人、公共空间着手探索。物件沉淀着岁月故事,职人是生计与传承的映射,公共空间是促进村落人际链接的地方。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了深度的参与观察与村民访谈,去剥开尘封在老物件背后的往事,记录诺邓村人关于生活、传承、发展的选择,探寻空间承载的居民公共生活。村民们细致回忆、倾情诉说,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用心观察记录,并加入自身的视角与感受,最终共创出蕴含10个宝藏故事的《诺邓宝藏一方志》。
(村中传统音乐洞经古乐表演)
与此同时,美丽乡愁团队志愿者也为15位古村青少年开展了“家园宝藏“创变营课程。经过赋能,他们制定了宝藏入选标准。有丰富故事的、集体公认的、在当下生活延续的……循着标准,他们访谈不同职业的村民,收获五彩缤纷的人生故事;到公共空间开展观察,从人员、活动、设施几方面分析空间活力。调研所得转化为一个个有趣的板块。宝藏互动猜谜、诺邓职人志、村落色彩图鉴……青少年用富有童趣的视角和无限的创意搭起了一本儿童版的《诺邓宝藏一方志》。
一方山川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志。创作《诺邓宝藏一方志》的过程,也是村落间人际互动的过程,更多珍贵的故事也一同被看见、被听到。创作者也增进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将持续接力。
(宝藏故事会上,孩子们共同演唱自编的诺邓主题曲)
在宝藏讲述会的展演环节,古村儿童也将调研到的人物、物件、公共空间的宝藏故事以生动鲜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里上演了别具一格的诺邓职人T台秀,古村儿童用废弃材料自制服装与劳动工具,展现着诺邓手艺人、老中医等职业的风采。戏剧《三崇记》以村民重绘三崇庙佛像的故事为原型,传递着这方土地上村民对公共事务的热情与关切。
家园宝藏的未来,青年共同创造
“诺邓宝藏故事会”最后,活动开展了“家园宝藏我守护”工作坊。来自同济大学的志愿者们通过引导村民开展公共讨论,达成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共识。工作坊中,针对宝藏的保护与传承,诺邓村的大小朋友们都纷纷思考,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记录,埋下了未来文化传承的种子,搭建了村民公共讨论的平台,达成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共识,相信这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能有更多人发现并珍视家乡的宝藏,能有更多人愿意思考家乡宝藏的未来。
(宝藏故事讲述会上,孩子们在表演宝藏戏剧)
在本次活动中,同济大学云龙籍的2名返乡大学生也发起“云龙县美丽乡愁文化保育志愿服务队”,招募来自不同高校的10余名返乡大学生,编写记录家乡宝藏的《云龙一方志》,形成可传承、可传播的文化素材,成为家园文化代言人。未来,志愿服务队还将继续围绕着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云龙籍返乡大学生成立在地文化保育团队)
青年群体是乡村未来的主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乡村的青年现在是什么样,乡村的未来就是什么样,他们爱家乡,愿意留在家乡或者反哺家乡,乡村才能从根本上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才能“彻底”脱贫;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希望通过乡土文化梳理、乡土教育赋能、乡土文化传播,让更多地方,看得见青山绿水,也记得住美丽乡愁。
责编 陶优
审核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