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红河·文旅扶贫】红河州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

编者按:红河州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为文化和旅游扶贫提供了很好的资源载体。近年来,红河州大力发展文旅扶贫,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以“红河文旅”“文旅头条”“中国网七彩云南”等媒体矩阵推出“聚焦红河·文旅扶贫”系列稿件,本期让我们一起关注红河州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李纹秀 文)近年来,红河州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完善旅游扶贫支撑体系,多渠道推动群众参与旅游扶贫,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9年红河州实现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655万人次,占全州接待游客总数24.4%,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72.3亿元,占全州旅游业收入18.5%。截至2020年7月,红河州累计共有5256户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开发,直接间接带动16760人就业,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累计带动19185人脱贫出列。

高位推动,谋定规划

红河州以提升乡村旅游为目标,以旅游扶贫开发为抓手,实施全域旅游富民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乡镇、旅游特色村、民族特色村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制定了一系列乡村旅游实施规划,参与了14个旅游特色小镇规划编制以及元阳、红河、石屏等5县旅游扶贫示范县建设实施方案审定,完成了元阳哈尼梯田5A级旅游景区、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20个村庄的旅游专项规划以及红河县撒玛坝万亩梯田、甲寅等一批旅游特色村专项规划。

(阿者科村全貌)

(泸西永宁乡城子村)

同时,围绕创建5个旅游扶贫示范县、9个旅游示范乡镇、打造42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培育1000户旅游示范户重点目标,力争形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特色村和美丽乡村。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农家乐、乡村客栈、旅游商品加工等,建设类型多样化、发展基础好、增收有依托、致富有技能、扶贫带动大的旅游扶贫示范户。2020年第一批示范单位已成功创建,包括红河、元阳、泸西、屏边4个旅游扶贫示范县,7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13个旅游扶贫示范村。目前,第二批示范单位已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审核认定。

(瑶族银饰)

(旅游商品展示)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旅游品质升级

加快推进重点旅游扶贫县、乡(镇)游客服务中心(站点)建设,推动改造提升一批城镇、乡村公共厕所。顺应自助自驾游发展新趋势,结合旅游扶贫乡村实际,建设一批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停车场、游览步道、光景平台和无障碍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目前,红河州实施了红河撒玛坝梯田等8条旅游道路提升改造;完成了29个游客服务中心、57个停车场、26个观景台、22条旅游栈道、507座旅游厕所、430块旅游标识标牌建设。

同时,结合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全面实施农村“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对景区及周边村镇内部及沿线违法建筑、污水河、垃圾、厕所、建筑景观风貌等重点问题进行清理整治,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

(格伍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

产业联动,增强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重点打造“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艺”,配套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围绕自助自驾游、康体健身、养生养老、露营休闲等旅游市场新需求,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综合开发、整村推进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围绕大滇西旅游环线西南环线建设,做优做大“云上梯田•梦想红河”品牌,积极推进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利用“互联网+扶贫”,依托电子商务和新媒体宣传,拓宽旅游扶贫市场渠道,帮助贫困户推广旅游项目,销售土特产品,同时依托旅游公司,引导贫困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或从事旅游经营,带动当地和周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游客梯田体验抓稻花鱼)

(屏边县玉屏镇阿季伍村猕猴桃种植老人)

五种模式带动乡村旅游扶贫

组织对全州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普查梳理,根据资源特色和比较优势,实施景区带动、生态环境、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产业融合五种模式带动旅游扶贫。合理确定发展方向,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村容村貌美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事体验、特色种养殖等乡村旅游产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充分依托和发挥民族村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加强对民族特色街区、民居建筑和历史遗迹保护,积极开发各种民族餐饮美食、苗药、哈尼药浴等旅游产品和民族服饰、民族刺绣、民间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进一步拓宽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渠道。

(游客体验生活)

在《红河州全域旅游创建实施方案》中,重点规划建设88个旅游特色村,现已启动泸西县城子村、元阳县阿者科美丽乡村、弥勒小芹田村等旅游特色村建设;协同规划民族宗教、旅游等多个部门推进个旧贾沙乡阿邦村等1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小河边村标志建筑大三弦及进村道路)

(阿者科分红大会)

各县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