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姚州城 半部云南史

姚安是担得起“一座姚州城,半部云南史”这个评价的。关于光禄古镇的史实用巧妙的挑针角绣,串联出了另一个角度的云南故事。

“光禄”的由来

光禄古镇,老街非常干净,新铺了青石,两旁的排水沟修砌工整,或露出明沟或隐藏起来;道路的两边有序摆放着盆景树和景观缸,店铺的屋檐下挂着灯笼和屋坠招牌,一种时光的恍惚感油然而生。就是这条老街,见证了高氏家族与中原王朝和大理白族地方政权 770 余年的爱恨纠葛。

“光禄”源于官名,宋代大理国相国高泰明因对国家有功,曾被褒奖为晋秩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高明末从黔国公沐天波讨土酋沙定洲之乱后又忠心辅佐永历帝,后被升为光禄寺少卿。后人将其官衔与地名相通,历代相传,得光禄之名。
姚安高氏,源自大理国皇室后裔,其远祖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越嶲郡 “叟帅”高定。高定,原籍庐陵县井冈乡(
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后汉时移居越嶲,逐渐发展为豪强大姓并割据称雄一方。

光禄古镇是一个几百年以来都没有战事的古城,时至今日,光禄古镇依然保留了原貌。古镇的建筑基本修复一新,带有浓郁的滇中风情。古镇的次街道如东关巷道和西关巷道还很好地保留着一些古民居,斑驳的痕迹传递着历史的信息。

据介绍,随后宋高宗绍兴初(公元 1131 年),后理国王段正严封高泰明第三子明清于姚府世有其地。随后对光禄城加以完善,使得光禄古镇的布局讲究而独特,整个古镇呈“坤”字形。华龙寺、文昌宫、军民总管府及东关城门形成一条建筑主轴线,贯彻在“坤”字型的民居街道,东南西北四关连接四方,形成了“坤”字型的建筑格局,既喻意美好,又合乎建筑美学。
如今光禄名士赵鹤清的古体诗《光禄山怀古》被置于光禄古城中。古诗很长,其中“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一句最为经典。是对姚安高氏列祖列宗辉煌业绩所创造的政治传奇的高度概括和形象总结,是高氏后人的骄傲,也是姚安人民引以为自豪的一段辉煌历史。

天宝战争的导火索

驶入姚安境内,四周崇山峻岭,中间平畴广川,蜻蛉河由南向北从坝子中央流过,而这片河岸据载最早的修筑时期是在唐朝,从东汉设弄栋县以来,可以称得上是“半部云南史”的开端。
唐高宗于麟德年间正式在弄栋川设立姚州都督府。天宝初年,姚州都督府管辖范围东至今楚雄、元谋、广通所在地,西至大理周边和保山地区。“姚州都督府建立,就开始了一场唐王朝和吐蕃的明争暗夺,姚州都督府屡废屡置。”作为长期工作在楚雄州史志研究领域的杜晋宏老师为我们讲述了当年天宝战争的往事。

拉开地图,因地域以及“坝区粮仓”的气候,当年姚州都督府在南诏的崛起中扮演了于唐王朝联络的“桥头堡”。《新唐书·南蛮传》有提到战争源头的天宝九年,“尝与妻子谒都督,过云南,太守张虔陀私之,多所求丐,阁罗凤不应。虔陀数诟靳之,阴表其罪。”“阁罗凤一怒之下,发兵就攻取了姚州,张虔陀引咎自杀,天宝战争就从那天开始了。民间还有挖井时候挖出天宝剑柄的传言。”
这也引来了次年的鲜于仲通率领的 8 万南征唐兵。“当时的阁罗凤想求和,因为他所恨的只是张虔陀,而唐王朝的顾虑是地区稳定,这就是最大的矛盾。”鲜于仲通随后便以“唯言杀戮”拒绝求和,沟通无果的阁罗凤转而联合吐蕃,夹击唐军,唐军大败。

“后来天宝十二年,唐朝屡次派人进入弄栋辖区,想复建姚州都督府,我们现在所处的姚安县城和光禄古镇都发生过几次争战。尤其是天宝十三年,7 万唐军大败于大理太和城下,很惨烈。”行走在传说中的“姚安坝子”,当年的喊杀声似乎仍然能在风中听到。

近代先驱赵鹤清

提到姚安,不得不提到赵鹤清。赵鹤清这位民国时期的高人雅士,集诗词、书法、绘画、园艺、篆刻五绝于一身。据不完全统计,赵鹤清今见于《松泉游草》《松泉词钞》和《宣威胜境松鹤寺》等书中的作品便有近千首。另有大量作品散轶,我们最熟悉的应该是赵鹤清题写在昆明西山龙门的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再有就是昆明大观楼的“烟波世界”匾额。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赵鹤清乡试中举,次年旅居昆明,在昆期间他仍关心着家乡,把帮助家乡发展视为义务和责
任,多方筹措资金,购买织布机,培训技术工人,然后带回家乡,创办了姚安最早的织布厂,所产布匹一度畅销邻县,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辛亥革命前夕,赵鹤清离京回滇。回到云南除了出任民国官员,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寻求自己的艺术个性。现在看来,他可能就是在寻求一种表达云南的方式。赵鹤清年少时,曾随父亲游历祖国秀美山河,他不忘习画,把绘画作为必修功课。其父赵子骧官至河南汝南道员时,他有幸得到昆明籍画家马伯瞻的指点。“最重要的是与那时候的‘北派’名家徐
少甫、刘旭初等人交往,勤奋临摩,使得他的画艺更上一层楼,并和‘南派画家’沈瘦铁、张子长学习。
到 20余岁,他的绘画在高手如林的背景下,崛起于滇中大地、蜚声艺坛。1915 年,美国兴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在博览会上,赵鹤清的作品荣获一等奖,其中《墨兔》一画获金质奖。

《滇南名胜图》是最早介绍云南风光的图书,左边是精美的图画,右边是准确、简练的文字说明,“皆为赵鹤清在云南为官或游历时的所见所画”,昆明所有名胜及安宁温泉、武定狮子山、楚雄雁塔山、姚安光禄山、大理洱海、宾川鸡足山、泸西阿庐古洞、通海秀山、建水燕子洞、他郎(今墨江)双桥、金沙江、澜沧江等都被收进了图书中。云南的许多市县都留下了赵鹤清的匾联和其它艺术杰作。

作为文艺界大家和斗士,赵鹤清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写出了紧扣时代脉搏的诗作,对日本强盗的滔天罪行和蒋介石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以及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赵鹤清不仅成为了文艺界的爱国志士,更投身于抗日运动,积极参与当时云南的各种爱国运动。赵鹤清的一生,是书画了云南的一生,也是为云南鞠躬尽瘁的一生,他也是半部云南史中重要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