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装节已经有 1300 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乡村“T 台”。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永仁县中和镇直苴村及周边地区的彝族群众都会穿上绚丽的彝族服饰赶往直苴村的赛装场。那时,春色尚未冒出枝头,周遭多是干枯的枝桠和暗色的土地,这就越发衬托出服饰的耀眼,满眼的红色或绿色,宛如马缨花绽放。
千年彝秀 SHOW 北京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都会如期举行。上万人穿着花衣服聚集在地盘不大的直苴村,天地震撼。
赛装节上,除了传统的赛装、赛歌、赛美、赛舞活动外,绣女们还把亲手制作的绣品带到赛装节现场销售。与现代意义的时装T台不一样,赛装节上可以淘到上好的、独一无二的绣品。
在此后不久举行的“千针万线绣美彝山”七彩云南 ( 国际 ) 民族赛装文化节 ( 季 ) 楚雄彝族特色服装展示暨马艳丽 MARYMA 高级定制时装发布会上,直苴赛装节被搬到了北京。
现场,楚雄彝族绣娘们设计制作了 50 套以彝绣文化为主题的高级定制时装,把以楚雄彝绣文化为主题元素的时装秀带入国际顶尖时尚服饰文化交流舞台。
“我们正在与米兰、巴黎时装周接洽,计划未来将楚雄彝绣服饰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北京马艳丽高级服装定制有限公司视觉总监王太平说。“实在太震撼,太精彩了!这是一场能载入北京时装周史册的秀!”
彝绣色彩的图腾
早在 2008 年,彝族刺绣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了楚雄,从任何一件彝族绣品上都能窥见一个大自然微景致,而一千个彝族女人又会塑造出一千个大自然的景致。“彝族绣品是彝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审美心理与自然环境的交汇,在服饰样式搭配、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都最直观地象征着民族形象,是一部形象的民族史诗”。
彝族刺绣主要以黑、红、蓝为主色调,图案类型丰富,有山水、人物、鸟兽和花卉等,自然是绣娘们最大的天然素材库。虎头、马缨花、火等图案在彝绣中随处可见,这些是彝族先民的图腾。马缨花在彝语里称“咪依”,“咪”是“昌盛”或“大”的意思,“依鲁”则意为“花”。 彝族人将马缨花作为能驱魔祛病,福佑人们吉祥如意的象征,被绣在帽子上、手帕上、围腰里和衣角边。
彝绣有着多样的绣法技艺,如平针、扣花绣、滚绣、扣边绣等。运用扣花绣绣出来的鸡冠花图案,与普通的平针不同,这种绣法绣出的图案看起来就像是用绣线接连打结而成,让人不得不感叹它的精妙之处。彝绣上一条条的彩色线条,是一条条河流和一道道山梁,象征着彝族祖先迁徙的路线,彝族人去世后要沿着这条路去寻找自己的归宿。“衣襟上的铜线绣是他们富足生活的象征,裤腿上手挽手跳舞的图案是他们无法割舍的左脚舞带给他们的欢乐生活,整齐的屋角图案是他们曾经拥有的故土,坎肩上的云纹、水纹、棱形纹是北方故土的蓝天白云和一丘丘肥沃的田地庄稼”。
电脑包、手机包上的彝绣楚雄州永仁县的农贸市场与传统意义上的农贸市场不同,不是因为间或会出现的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采买人,而是其中有几间色彩艳丽的彝族刺绣专卖店。
走进店铺,眼前的彝绣产品种类丰富,除了彝族刺绣服装、帽子、挎包等传统绣品外,还有枕套、桌凳套、电视套、手机袋、壁画、装饰挂件、首饰等精美物件。在店铺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带有彝族刺绣的银饰,民族感与时尚感的搭配在这里得到精致的体现。
这些符合现代居家生活的彝绣产品都出自凹泥奔新村。距永仁县城 11 公里,查利么村委会凹泥奔新村是永仁县乃至楚雄州彝绣市场的佼佼者。这里的村民大多是从彝族赛装节的发源地、拥有千年彝族刺绣历史的中和镇搬迁而来的。
彝绣要闯大世界
金永淑是彝家公社的创始人,她为了搜集具有彝族元素的绣品,几乎跑遍了楚雄州的各个彝族地区,把收集来的素材与产品进行了分类整理,不久后便在彝人古镇创办了彝家公社,真正开始深入了解和经营彝族刺绣。如今,彝家公社研发的产品已达1000 多种,2015 年公司营业额 486万元,资产总额 869 万元,外地游客的购买额占了 70%,已售出的绣品单件最高售价达 8.6 万元。彝家公社公司 + 合作社 + 基地 + 绣娘的模式辐射带动了昆明市禄劝县、西双版纳景洪、大理巍山及楚雄州九县一市共计 4000 余名绣娘就业,产品畅销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摩纳哥、印度等国家。
彝绣企业纳苏在创业 9 年间已在楚雄州内建立了 7 个刺绣基地,绣娘人数达到 120 多人,还有 300 多名妇女间接参与生产,在楚雄同行中规模最大。纳苏的刺绣元素笔记本系列是纳苏的原创产品,虽然市场价格在 200—700 元间不等,但却是其目前盈利比例最高的一款产品。此外,桌椅、桌旗等居家用品也被纳苏冠以了彝绣的名义,为消费者所接受。2016 年,纳苏的销售额超过 200 多万元,旗下绣娘的人均年收入增加近6000-310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