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织锦记载生活
在盈江县景颇协会副会长排学明幼时的记忆里,老家卡场镇上的女性均穿着花纹精美细致的织锦筒裙,而男性都要腰系织锦腰带。“景颇族的织锦始于什么时候,很难有人说得清楚,但在民间,关于织锦的来历流传着很多传说。”排学明讲,相传,景颇族织锦是由一名叫碧作锐汤的女孩创制的。她非常喜欢父亲带回家的一只五彩缤纷的芭帮鸟,便依据鸟羽的色彩做了一条筒裙,出嫁的时候她穿着这条筒裙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后来,姑娘们都回去模仿制作这样的筒裙,并让花纹图案越来越丰富。就这样,织锦被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景颇族的织锦很特别,不同支系、不同地域的织锦特点都不一样,比如‘载瓦’支系的图案形状就非常粗犷豪放,但种类较少,略显单一;‘喇期’支系则配色古朴、色调统一,颜色浅而不艳。”排学明介绍,“而我们盈江这边的景颇族织锦最大的特点就是花纹很精美,图案内容很多,色彩搭配得比较协调。在盏西地区还有一种栅栏式格条图纹筒裙,是独一无二的。”
过去,由于景颇族没有文字,他们用象征性的纹样、符号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这样的花纹自然也体现在了他们的织锦上。在景颇族的织锦上,很容易看到圆点、菱形纹、交叉几何齿纹、旋转交错连续纹、太阳、月亮、星星、动物、五谷杂粮、瓜果等图案,每种图案所代表的含义都不同,但是都来自于日常生活可见的物象。
景颇族谚语里说:没煮过大锅饭、没织过大筒裙的女人成不了家庭主妇。排学明介绍,20多年前,景颇族女人做织锦时依靠全手工,劳作之余,她们要争分夺秒地捻出麻线、棉线、羊毛线,染色后再用腰机一行一行、一图一式编织,纺线、织布、靛染、缝制每一步都浸透着她们的汗水。素锦要好做一些,因为它以黑或深青色、白色为基调,使用通经通纬的织造方法;彩锦就复杂多了,以红色为主色调,通经断线。
在景颇女人勤劳的手下,毯子、筒帕、筒裙、护腿、包头、腰带、背腰、护孩围巾、祭祀垫毯等服饰、生活用品都做得精致细腻。“黑、红、白三种颜色是勾勒景颇族织锦的主要色彩。”排学明解释道,“红”、“黑”、“白”贯穿在景颇族的整个祭祀柱中,红色象征血,代表勇敢顽强;黑色代表驱邪除恶;白色代表吉祥、平安,用在祭祀活动上表示行礼、崇敬并求神灵保佑。景颇族织锦就像是一本史诗,静静地记载着景颇人的生活、追求。
变技术进口为产品出口
景颇族织锦可以分为传统织锦和现代织锦两大类,“卡场镇上的许多妇女都会做传统的织锦,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传统织锦作为服饰穿戴很麻烦。因此,很多人都不再选择亲手制作织锦,而是向做现代织锦的缅甸人去买。”排学明告诉我们,现代织锦根据现代审美观念,汲取传统图案花纹中的精华,重新剪切、编排,或对原图案加以分解、组合,别出心裁地制作出新产品,更适合现代人穿着。
“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的景颇族都穿进口的织锦服饰,这样下去不行啊,没有人做织锦了,以后我们这里的景颇族织锦技艺就失传了。”接连几年,排学明到缅甸参加目瑙纵歌节时都会带着一颗“寻找”的心,他想要找到缅甸本土最厉害的景颇族现代织锦工艺人,将现代织锦的技艺带到卡场镇,将卡场镇的传统织锦技艺传承下去。2015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找到了这两位缅甸老师,将她们接到了我的家里。”
两位缅甸织锦手工艺人的到来,为卡场镇的织锦工艺带来新希望。“现在镇上有100多人在跟她们学习技艺,从10多岁到50多岁的学徒都有。针对学生身份,我还制定了优惠政策,每个月给她们发补贴,希望她们能够坚持下去,不要因为学习阶段的生计问题而放弃了织锦的学习。”
目前,卡场镇麻竹岭杆的妇女大部分已学成技艺,在织锦厂里,她们坐在木制织布机前,将准备好的线纵向排布在主线支架上,并固定于两棵平立的木桩上,另一头系在腰间即成经线,接下来以较小的梭子完成横线布线及挑花等工作,最后由大木梭镖压紧、咬和。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单独制作一条筒裙要一个月时间。但是厂里的妇女通力协作,速度越来越快,织锦技艺越来越纯熟。可以大大地缩短织锦的时间。
“有了技艺和传承人后,我们下一步就是要推出属于自己的新产品,让进口技艺变成‘本地制作’,并且将‘本地制作’推向国内外市场,说不定还能返销到缅甸当地。”已接到多笔德宏州内订单的排学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