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才女获全国骏马奖

“丽江的女儿”冯娜

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8月23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办公室发布公告,经第十二届骏马奖评奖委员会投票表决,产生了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丽江籍作家冯娜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荣获诗歌奖。

冯娜,1985年出生于永胜县,白族,目前任职于广东中山大学。她从在丽江地区中学(现丽江市一中)读书时便笔耕不辍,至今出版了10余本书籍,许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韩语、日语等在海外传播。

冯娜此次获奖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于2016年出版,该诗集中有很多篇章都书写自己的家乡云南。云南是她的写作根据地、诗意的源泉,也是她诗作的重要母题。

在《云南的声响》一诗中,冯娜这样写道:“在云南,人人都会3种以上的语言/一种能将天上的云呼喊成你想要的模样/一种是在迷路时引出松林中的菌子/一种能让大象停在芭蕉叶下,让它顺从于井水。”

2015年,冯娜在接受《羊城晚报》的专访中曾谈到诗歌与地域的关系,在她看来,云南有非常深厚的诗歌传统,“不仅是诗人,对每个人而言,云南这片土地都是上天赐予的一份伟大馈赠。之前接受采访时我也多次谈到,云南给予我永远的高原天性,它让我有一个地理意义甚至精神上的故乡,赋予了我太多的梦、景象、镜像、想象和言辞。”但她对任何“打标签”的行为都持审慎的怀疑态度,“我想表达的共通情感、生命体验,有时可能确实借助了地域、民族的方式,但那是因为情动于衷,必须用这些方式来体现,而不是相反。”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认为,冯娜的诗歌最鲜明的特点,或许就是存在于她诗歌中对生命的信念,“在一个信念溃败的时代,这批有着信念的激情与力量的诗歌,就显得弥足珍贵。”他说,作为少数民族的冯娜,来自边疆高寒地带,她的出生地有各种城市、平原所难以见到的动植物和难以想象的人情风俗。

这种身份背景成为不少人理解冯娜的切入口,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认为,少数民族可以是一种角度,“但过度强调这一地域身份,也容易成为一种遮蔽,使得诗人与出生地的关系紧密,而忽视了诗人的精神想象力。”杨庆祥在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里面看到了(少数)族裔经验作为一种互补性对当代诗歌写作构成的可能。“在冯娜这里,我觉得并不用担心‘对少数族裔身份的强调而忽视想象力’,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冯娜的这一类诗歌里面,并不存在一种‘奇观’甚至是刻意风俗画的倾向,她也并没有特别强调她的少数族裔身份——当然她也没有拒绝这一身份。”

去年8月,由北京出版集团和云南丽江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十月》杂志社承办的第一届“爱在丽江・中国七夕情诗会”爱情诗接力赛中,冯娜以作品《丽江,我愿是东巴经中的一行》荣膺特别奖,她带着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回到了丽江,授奖词则亲切地称其为“丽江的女儿”。丽江的女儿带着她的梦想,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辽阔的诗国星空驰骋,愿她带着家乡的期待,乡亲的祝福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来源 丽江日报

责编 陶优

审核 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