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溪的两座牌坊

文明坊的石狮子

在虹溪菜市场的门口,端坐着一只威武的石狮子。石狮子昂首挺胸,獠牙大口,威风十足。两个石狮子高约两米,雕刻精湛,神态独特,“是以前虹溪文明坊的石柱础”。山金寿介绍,这样的柱础石狮共有四只(现存三只)。文明坊被毁以后,两只被移来菜市口,一只被移到魁星阁存放。

绕到菜市场的背面,就是魁星阁了。山金寿介绍,这座阁楼为清雍正年间所建,以木结构、三重檐、六角攒、尖顶为主要特点,现作为虹溪镇的老年活动室和门球场。石狮就在魁星阁的外围走廊上,其型制、神态与菜市口的另外两只石狮一模一样。因为长年被人抚摸的缘故,石狮子上一些极易被人摸到的地方已经被磨擦得光滑油亮。山金寿说,看到这些石狮,不得不说文明坊,而文明坊就与王炽有关。

《清末巨商王炽—同庆丰纪事》书中记载, 1902年,为弘扬地方文明昌盛之风气,王炽在虹溪镇南正街口建“文明”牌坊一座。山金寿介绍,“文明坊与虹溪城中的魁星阁、文笔塔等古建筑在同一条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颇有特点。如今,魁星阁、文笔塔还存在,文明坊却因年久失修,“在1947年被风吹倒了坊阁的木架房屋”,石狮子的柱础也被搬到各处留存至今。

三代一品诰封石牌坊

在东门街的转角处,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跳入眼帘。“这是当时清朝廷为表彰王炽的丰功伟绩而准建的。”石牌坊立在两栋新式的小洋楼旁边。因为牌坊周围相对宽敞,附近居民家的面包车、拖拉机都停在此处。远看牌坊,气势宏伟,走近一看,更觉得牌坊的雄伟、高大。

“从牌坊的气势、规模和工艺上讲,可能在全国现存的石牌坊中都数一数二。”山金寿说,这样的牌坊“在全国找不出第二座”。

山金寿介绍,此牌坊以前被涂以绿漆作为保护,因此在当地又被称为“绿牌坊”,又因为牌坊以石为主料,因此也叫“石牌坊”。山金寿介绍,这座石牌坊代表了封建社会的礼仪制度,也说明了王炽鼎盛时期的荣耀,在今天看来,这座石牌坊仍旧具有历史研究意义。

这座建立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冬月的牌坊,高10.6米,宽6米,三重檐石厦,四柱八孔,八个石墩是八个相对而立的石狮子,石脊两边又有八个相对的吻兽,坊头正中有镂空盘书的直扁,书有“圣旨旌表”四字,下面石扁横书“三代一品封典”六个楷体大字。石柱上镌刻三副楹联(皆出自当时名流之手),正背两面石坊上还镌刻碑文四块,均为光绪皇帝诰封王炽及其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圣旨。坊东西两面有七级石阶,工艺宏博精湛,气势雄昂,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牌坊石柱上镌刻着三副对联。正中一联:“铁索架飞龙,九重褒义来丹诰;绣章膺翥鹤,三代荣封树锦芳。”乃诰授奉直大夫、翰林院吉士加三级罗瑞图撰、滇黔使者兼巡抚松藩所书。

左边一联:“铁索系飞虹,咸占利涉;纶音勒石柱,宏奖公忠。”是云南按察使司全茂绩撰书。

右边一联:“是为仁里坊表所式;非独私门门第之光。”为诰授中宪大夫知府四川补用同知直隶州赵藩撰、督学使者桂林张建勋书。

“以前,工人造这个牌坊,光是辣子都吃了十斗。”路过的白胡子老人得知我们是为牌坊而来,随口说了一句。山金寿解释,当时修建牌坊,动用了很多人力,也消耗了大量的物力、财力。

“王炽以赶马经商起家。最后开设天顺祥票号”,但他有钱后,并不吝啬,而为乡里、国家做了许多好事。山金寿介绍,王炽做的好事很多,比如在长江、南盘江上建铁索桥;陕西大旱时,慷慨捐献2万两白银救济灾民,为了改变昆明城到西山的交通,还出资铺设了石板路;在虹溪四门也铺设了石板路;在故里捐资修建了财神宫、文庙,重建书院等,无一不为乡为民,被后人纪念。

山金寿介绍,王炽修桥补路、捐资赈灾,善举数不胜数,光绪二十六年又出巨资孝敬逃难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朝廷对王炽就更加赏识,又钦赐“三代一品封典”,准建牌坊旌表。王炽便于当年建造了这座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