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出资 新修家乡书院
1880年,因母亲病故,王炽回虹溪十八寨办理丧事。回乡之际,王炽倡导兴建东门私塾,集资购置学田,聘本街耆老经管学田,以年租收入为学校经费。主要用于教师束脩和教学用品的购置。“虹溪东门的学田直到建国后才收归农民耕种。”
山金寿介绍,建于明代的虹溪书院设义学后,生员增多,本来的校舍不足以容纳过多的学生。“邑人姜小峰、李瑞生等曾多次准备扩建却因资金无着落而力不从心。”1892年,王炽又回到虹溪,姜、李二人与其谈及扩建书院一事。《清末巨商王炽—同庆丰纪事》一书中记载,“当时,王炽并没有表示意见,等回家考虑成熟后,才把自己的意见向叔父王梅林表达,并请叔父向姜、李二人转述:书院不拓,居业未安,恐士气不兴,至民风莫复。姜、李得讯后,即致函在四川的王梅林,在浙江的断树藩,请他们鼎力支持。两人欣然允应,认捐银一千五百两,其不足部分,全数由王炽承担。”
“除地方官民零星捐款外,其不足经费共4883两悉数由王炽捐献。”“书院建成后,王炽又考虑学校要有学田,经费才能得以维持。”于是,王炽又“出资购置学田八十五石五斗,以每年田租作为常年的教育经费”。
山金寿认为,王炽虽为商为富,但为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小镇两所中学
在小镇主街的尽头,我们找到了虹溪文庙。文庙门口没有显眼的匾额或是牌坊,造型却是独特。围墙上拉着红色的条幅,写着“实抓教育”的口号。询问当地人才知道,如今的弥勒县第三中学正设在文庙内。
“虹溪镇上有两所中学,这在全省都不多见。”山金寿介绍,光绪年间有名的“虹溪书院”的耳房现已成为虹溪中学的师生宿舍。
在山老师的帮助下,校舍旁边的租房人帮我们打开了铁门,“虹溪书院”的小木牌映入眼帘。山金寿说,百年前,“书院是现代学校的前身,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虹溪书院是当时虹溪镇唯一的书院,相当于当时的初级中学。”
庭院深深,植物众多,若没有旁边的两排新式小平房,走进书院,恍若穿越百年。假期的学校稍显寂静,又遭遇冬日的阴冷,院中粗壮的柏树也显得有些萧索。
藏书楼旁的《新建虹溪书院碑记》记述,虹溪书院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建成。崇祯二年(1629年)有生员90余人。至清代办学不衰。光绪十八年(1892年)商人王炽等筹银扩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告成。
虹溪书院主体建筑体量庞大
“当时书院的占地面积很大,环境清幽。是文人雅士常常聚集的地方。”山金寿还说,当时虹溪书院的地理位置最高,整个建筑从高到低分为:书院、戏台、社仓、义仓、大殿、中殿、后殿六台主要建筑(除藏书楼外,其他建筑均在建虹溪镇中学时陆续被拆除)。
“我们小时候,这里就是虹溪小学,到了上世纪60年代才办起中学。”山金寿提起,自己的小时候就在此读书,“还曾在这里教学三年”。
山金寿介绍,以前,书院正门的对面就是虹溪的大戏台,“戏台自建盖至60年代虹溪镇上所有的表演和唱戏都在戏台演出。”戏台后就是社仓、义仓。社仓、义仓为左右排列,各有四间,都有地楼,均为王炽出资修建,据老人说,“两个仓房的粮食是王炽出钱买的,如遇灾荒时,开仓放粮,接济乡民。等到来年收成见好,又把仓房添补满。”
为藏书而设藏书楼
书院里的藏书楼不显眼,据说老旧的拱楼在上世纪80年代经过一次整修后一直安然无恙,是虹溪镇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作为虹溪书院的主体,藏书楼的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清晰明辨。阁楼二楼的镂空雕花窗户已经换成了上世纪80年代常见的简易玻璃窗。朱红色的木梁柱颜色依然光鲜,那些依然承载着历史痕迹的木梁和砖瓦无不诉说着过往。
史料记载,虹溪书院重修后,王炽从上海购置了《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三万余册,其中《古今图书集成》三套,“一套赠予昆明五华书院,一套赠虹溪书院,一套赠弥勒县城的桂香书院和竹园书院。”山金寿介绍,正是为了要收藏这些书籍,虹溪才有了藏书楼。
“藏书楼的三字牌匾在维修藏书楼时被人挂在了建筑的背面”。从牌匾左下角还可以看到“尹壮图书”的字样,山金寿坦言,“藏书楼”三个大字是清乾隆内阁学士尹壮图亲手所书。他还回忆,以前“藏书楼”三字为鎏金,如今成黑漆字,“是后来补补添添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