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街 商贾聚集地

王炽筹资修建

明清时,同仁街所处之地是昆明南城门外护城河水流往滇池的一段河道,民国时期改护城河为下水道,随后在下水道上建盖房屋,形成街道。“这里一直以来就是城内外的一个交流地,便于交易,所以也是做生意的黄金宝地。”云南本土作家、评论家董保延告诉我们。

同仁街始建于1872年,南起金碧路,北至宝善街,长293米,由清末滇中富商王炽筹资兴建。据说,王炽开设的驰名省内外的“同庆丰”商号其时便落户于同仁街上,此外,同仁街还集中了旅滇的粤、闽、湖、桂、赣众省商人,一楼回廊林立的商铺售卖着琳琅满目的各地货物、洋货,以及摆放着昆明本地的各色小摊,在当时还与金碧路、三市街成为昆明城最为繁茂的商贸“金三角”。王炽取“同行仁德”、“一视同仁”之意,将这条街道命名为“同仁街”。 1998年因改造金碧路,同仁街被拆除。2001年,同仁街恢复重建。重建后的同仁街成了热闹的商贸区。

同仁街最为市民津津乐道的是街道两侧的广式骑廊建筑,一楼一底,前檐为人行道,建筑风格独特。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流行于欧洲,近代传至世界各地。早期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也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 “同仁街和广济街(今天的金碧路)相接,为了让两广商人在那里更好地适应生活,就建了骑楼。前铺后院,都是一个院落一个院落的。同仁街也就变成了昆明一条标志性的街道。”昆明市政协文史委顾问、盘龙区区志办原主任周家骅说。

同仁街往事

在周家骅老先生的记忆里,同仁街商铺林立不仅仅是时髦的象征,更有着高端消费的意味。和一般“露胳膊赤腿”的昆明大众不同,达官显贵们常出现在同仁街,“喝点咖啡,吃点越南面包,享受浪漫的烛光晚餐”。

董保延小时候就住在同仁街附近的书林街,同仁街成了他旧时回忆的一部分。在一篇文章中董保延如此回忆道:“对同仁街念念不忘,还因为那时常常光顾此街中段的大众沐浴池。和武成路上的江苏沐浴室、昆明旅馆后面的太和沐浴室不一样的是,这个沐浴室不仅离我家最近,并且价格稍便宜些。进入沐浴室的人衣服均由服务员挂在自己床位上方(几年间未曾听说过有丢失衣物的),大多数人都选择泡大池,大池里热闹,有说有笑,还可以听到年长者讲故事。最记得有人说过,之所以喜欢到这个沐浴室,是进到此间,大家都赤条条,无所谓谁官谁民,一律平等,一视同仁。”

“当时在大众沐浴池,几乎每个星期都要碰见老熟人,大家就花个1毛到3毛钱。这个沐浴池一直到老同仁街拆掉的时候才结束营业,后来我问过老板,他说他们家从民国时期就开始经营大众沐浴池了。”董保延告诉我们,他目睹过的同仁街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地方,是一个社会时尚的橱窗,发廊、照相馆、牙医诊所等都曾在同仁街上打开店门。“上世纪80年代起,这条街上的商铺中出现了昆明最早的来自广东的‘发廊’,到同仁街烫头去一时成为当时女性时髦的首选,爆炸式、大波浪等发型成了典型代表。妇女们则可以在这里找到各式各样的纽扣和毛线。”与此同时,同仁街又是一个老昆明的缩影,许多小摊贩会在一楼廊檐下摆摊,包括配钥匙的“钥匙大王”,卖木瓜水的老婆婆等。“我最记得有家卖泡梨和腌橄榄的小摊,以前老师生病嗓子发不出声音,我们几个同学就会跑去买些腌橄榄给老师,又好吃又有效果。”

那个年代的昆明城内人不如现在拥挤,车辆也不多,而同仁街上来往的商客总是络绎不绝。在往来的人群中,时常会传出“咚咚咚”的响动。董保延对此印象深刻,他告诉我们,那是“板板鞋”踩在石板路面上的声音。“这一带商人很多,外地的商人特别是广东人把这种‘板板鞋’带到了昆明。这个‘板板鞋’事实上就是木屐。广东那边比较热,他们可能就爱穿凉鞋,比较凉快。然后昆明本地人也开始赶上了这种潮流。”在董保延的记忆中,昆明女性穿着裤腿肥大的阔腿裤也是从同仁街流传开来的。

“有个印象至今挥之难去,就是在同仁街上住过一位外号叫‘大象’的男人,其身高2米左右,如当年国家篮球队主力穆铁柱一般。‘大象’喜欢骑着辆自行车,座位升到最高,可是很多时候,他那高大的身躯可以把单车的轮子压得很瘪,那长长伸向地面的脚大得出奇,常常见他骑着车手上还提着菜篮、纸箱什么的,根本不费吹灰之力。”董保延曾经打听过“大象”的工作单位,可惜鲜有人知晓,还一度传说“大象”被云南省体工队篮球教练看中。“某年某天我一位在派出所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大象’抓住了一个到院子里行窃之人,居然用一只手就把那个个子不矮的小偷高高地拎到派出所里。街坊说,‘大象’是个好人。”在《善者仁心——随笔昆明老街道之同仁街》一文中董保延回忆到。

重建后的同仁街骑楼有明黄色的墙壁和暗绿色的窗棂,立柱采用整根青石柱,骑廊里户户贯通。两侧的骑楼基本上统一都是三层样式,二楼的小窗带有浓郁的欧式风情,顶楼的阳台上伸出花草,与小楼相得益彰。这里“前铺后院”的格局曾经让许多家庭安身于此,而如今这里仅作为商贸之用。一楼橱窗内展示着光鲜时髦的衣帽装饰,二三楼咖啡餐食种类繁多。许多年轻人到同仁街后会被这里的骑楼吸引驻足,尽情体味在边疆城市偶遇的粤式风情,却无从得知其历史的厚重。同仁街上不时会有拍摄婚纱照的新人,他们沉浸在幸福中,按照摄影师的要求不停地变换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