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富滇银行纸币: 见证云南第一场货币战争

富滇银行:云南第一家发钞银行

富滇银行是云南第一家官办地方银行,也是云南第一家发钞银行,在蔡锷的力主下,由云南军都督府筹资,于民国元年(1912年)2月9日成立,并“废两改元”,发行地方货币,开全国之先河。

何为“废两改元”?过去中国实行银本位,以两为计算单位,银子做成银锭、银条、杂银之类,而且各地的形状、成色都不统一,使用很不方便,比如用外地银子交税,要先到煎销铺把银子融化改铸成当地标准才能行,如果没带铜钱,只带一块一两的银子,那买碗米线就麻烦了,也要先到煎销铺切成散碎银子才用得成,否则卖家把米线摊子抵给你也不够找补。清末,经张之洞奏请,中国才学习外国铸造银元,但铸造的数量不多,大多还是使用银锭,所以如果有人很神秘地跑来告诉你,发现乾隆时期乃至更早的银元,让你入股挖宝,一定是个骗局。民国伊始,云南地方政府规定不以“两”来计算银钱,直接使用库平七钱二分的机制银元,又称“大元”,即以银元为本位,就叫“废两改元”,这是一大进步,走在全国前列。至于为何要介绍这些银钱历史,因这和富滇银行纸币有极大关系。

富滇银行正式开业之前,云南省财政司就开始发行富滇银行纸币,银行成立后于1912年、1913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7年、1929年增发各种版面纸币,分别为一、五、十、五十、一百元的可兑换纸币。富滇银行纸币发行量总体以银元为本位,即一元纸币应兑换一个“大元”,但由于云南造币厂铸“大元”量少,主要铸半开银元,因此实际纸币发行量以“半开”铸造数量为基准。“半开”也是云南地方特色,通俗讲就是5角银元,是一种辅币,因此一元富滇银行纸币相当于两枚滇铸半开银元。到民国十年(1921年)前,富滇银行总共发行2864万元纸币,铸造的半开银元有5000万枚,再加上少量大元、贰角、一角银元,发行纸币总值基本等于发行的银元总值。所以1921年前,富滇银行纸币深得民众认可,除一些边远地区外,得到普遍使用,物价稳定,生意平稳,云南形成“以银元为本位,富滇银行为核心,半开、旧滇币并行”的区域性货币金融体系。

云南第一次经历惨重的金融危机

民国云南金融的好光景到1921年就告一段落,1922年富滇银行纸币从每百元换银币102元跌至98元,1923年至1926年换40元,1930年和1931年只能换20元。这串数字说明旧滇币不到两年对内贬值近60%,而且持续下滑,最后贬值80%。旧滇币疯狂贬值的结果是1921年昆明每百斤盐售价为10元左右,至1932年每百斤售价高达到190元,米价差不多涨了5倍。然后全体云南人变成外国人的苦力,1914年每100元越币(法国殖民时期越南币,又称法纸)仅能兑换93元旧滇币,1923年可兑换140元旧滇币,1932年竟兑换旧滇币1500元,旧滇币对外贬值近15倍。云南人辛苦造出来的东西,外国人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拿去消费,而云南人买的所有外国货都变成奢侈品。1921年后近10年的云南币值可以说惨不忍睹,给云南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沉重打击,很多商家破产,老百姓生活日渐艰难。

当时市场上外汇兑换价如同过山车,一天之内汇兑有时高达几百元的差别,每天商家做生意前,要跑到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的门前,等着人家挂出当天的汇兑价格才敢交易。有点钱的人家在床板底下或墙洞里存银元、法纸,就是坚决不存银行,想尽办法存棉纱、鸦片之类的东西,反正不能持有旧滇币。有的商家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乃至生命危险,直接将茶运到印度和西藏边境卖出,换成银元夹带在货物里偷偷运回来,再交易银元获取高额利润。当时的人描述:“云南金融,已成死症,有款者不放款,有货者不卖货。”一切生产和商业活动就像生了锈的机器,既买不了,也卖不得,物价天天见涨,钱袋天天见空,相互间只能干瞪眼。

这是云南第一次经历惨重的金融危机。1926年到1929年,云南地方当局多次强力整理金融,企图稳定局面。当时的人都能看清楚一个现象,就是1921年后云南钞票发行出了大问题,成立十年一向稳健,严守银币本位的富滇银行,因唐继尧二次执政,为弥补军费空缺,所发行的纸币远远超出铸造的银币,导致金融危机。于是当局多管齐下,采取发行政府债券及收毁旧钞票(减少钞票流通量)、买现银加铸半开银币(充实银根)、强制用现金收税(增加现金储备)等措施,第一次没成功,又加大力度来第二次,然后再如法炮制第三次,然而使出吃奶的劲头,非但不见丁点成效,旧滇币反而继续疯狂下跌,让人百思难解。

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

富滇银行超发纸币确实严重,但从现在掌握的有关数据看,仅仅是超发货币这一个原因还不足以彻底摧毁当时的云南金融。云南1926年后三次整理金融,谁也没有注意到法国殖民主义及其代理人东方汇理银行这个大鳄,他们处心积虑、长期经营,耐心对云南挖了十余年墙角,终于等到云南超发货币这个大漏洞,一触而发,对云南发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嗜血掠夺的货币战争。

法国人主要使用三个手段摧毁云南金融:一是利用滇越铁路向云南大量输入工业品,形成对云南的大额贸易顺差,从而吸走云南的白银,所以云南整理金融时,富滇银行无论铸造多少银币都会被其吸收于无形,就不可能达到支撑纸币信用的目的,相当于抽空旧滇币的血液;二是随着贸易向云南慢慢渗透,无声无息大量输入法纸,挤占旧滇币的流通空间,最后法纸在云南的流通量达到滇币累计发行总额的2.8倍,鸠占鹊巢,成为云南流通的主要货币,相当于给云南金融植入超级木马,一旦发作,旧滇币就动弹不得;三是采取大锡出口“跟单押汇”的办法,控制云南的外汇,从而左右云南外汇交易,疯狂贬压旧滇币汇率。

什么是“跟单押汇”?当时的云南主要出口的商品是个旧产的大锡,但云南人穷,持有的港币、英镑等外汇少,大锡通过滇越铁路运到香港销售,整个过程有一大堆用外汇操作的事情,做出口生意十分麻烦,经常因外汇短缺,有生意也做不成,所以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就提供一种类似鸦片的便利服务,一旦依赖成瘾,就等于把命门拱手送到吸血鬼手中,欲罢不能,具体操作流程为:锡商把通过滇越铁路公司运销香港的大锡提货单和轮船公司提货单抵押给东方汇理银行,云南锡商即可预先取得港销大锡售价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资金以供周转,汇行将提货单跟着转运的大锡到香港后,由香港锡商或其代理人用外汇向汇行赎出提货单,提取大锡。这样一来,云南人不用外汇也能操作出口生意,还能加快资金周转,十分便利,但殊不知法国东方汇理银行除获取手续费及汇率差价利润之外,最重要的是将云南港销大锡所换得的外汇大部分吸收到自己手中。法国银行用掌控的外汇随心所欲操纵对旧滇币的汇率,今天定1:700,明天就1:1500,早上1:1200,下午可能就1:900,涨涨跌跌都是利润,把云南人已经少得可怜的财富又捞出来,云南根本不能自主。

1929年底,云南第四次整理金融,终于有明白人找准祸根,采取强力手段稳定住局面,但富滇银行和旧滇币经此一战,已经满目疮痍,担着金融灾难的原罪,仿佛是过街老鼠,人人生厌。1932年7月,云南精心准备,结束富滇银行,成立富滇新银行,发行新滇币,开启另一场更加惊心动魄却振奋人心的货币战争。

今天回过头来看,当时还没有发明“货币战争”这个词,1929年前,我们的先辈对钱的学问理解十分懵懂,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相比,我们当时只能算是在上幼儿园。展示的这套富滇银行旧滇币就是这段故事的直接见证,虽然故事不太让人愉快,但给云南人上了真切的一课,展示了金融具有翻江倒海般的力量,复杂花俏的手段,大鳄的心计和耐心,比战争还要残酷的嗜血,是云南人应该铭记的教训。虽然当今的货币与金融已有根本变化,操作货币和金融的新手法、障眼法层出不穷,历史也不可能原模原样重演,但金融大鳄们找个漏洞,悄悄钻入一国机体,掌控命门,最后操纵币值和汇率获取暴利,仍然是万千不离其宗的基本套路。搞经济、做生意如果不研究金融、不关注金融,不紧盯金融新变化,必然吃大亏,这就是赏玩这套钞票的价值。

(注:本文所用图片资料均来自云南省档案馆,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同意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