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历史故事】泛着糖香的竹园老房子

文旅头条讯(通讯员 李俊松 文/图)弥勒竹园红糖畅销了两百余年,它的辉煌历史并未如烟,今天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些雪泥鸿爪,是它鼎盛时期的物证。要寻觅这段历史故事,可以从一座老房子说起。

在竹园镇十字街往南约300米的地方,有一幢木结构的老房子,今人称之为“竹园农具厂”,新中国成立前称之为“广东会馆”。 这所木结构房子,现已被《红河州文物志》《弥勒文物志》收录其中。

(前殿正面图)

(前殿背面图)

当年,川、黔、陕、粤、桂、湘等外省的商贾云集竹园,建盖会馆,设立商会。在众多会馆中,广东会馆规模最大,保存时间最长。它在岁月和风雨的共同洗礼下,如今成了一座饱经沧桑的危楼,倔强地挺立在老街的东边,无声地诉说着竹园历史悠远的糖香故事。

(石碑)

该会馆始建于清代中叶,起初建筑面积不大,随着来此地的广东商人增加,采购红糖的数量剧增,他们又众筹了一批银两加盖房子,到咸丰年间基本建设成了现在的规模。整个建筑是一套三进院落,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它占地面积951平方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15.1米,均为单檐歇山顶构架,中后殿前有院心各一个。两块石碑于清咸丰年间(1854年)所立,如今,这两块碑被安放在后殿的西北隅,其中一块石碑额头上的四个大字“其道遐昌”清晰可见。

(后殿)

整座房子雕梁画栋,层进叠出,曲径通幽,错落有致。我们可以遥想它当年横空出世时一定惊艳至极,肯定算得上竹园街当时的五星级大酒店。虽说它如今斑驳至极,但前殿和后殿8条石柱,足有两层楼高;中殿的木头大柱子,挺拔秀丽,似乎吟唱着诗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中殿的窗子为镂空的雕花菱形图案,浑身透出了老物件的年代感,显得古色古香。

(中殿)

(中殿柱子)

这所老房子背后的故事数不胜数。竹园人在康熙年间开始栽种甘蔗,为提升制糖工艺,胸襟开阔的竹园人远赴广西延请制糖师傅,习得熬糖方法。清代中后期,竹园红糖和冰糖的产销量在百万斤以上,成为云南主要产糖区。酒香不怕巷子深,外省商人带着马帮,驮着红糖,将其售往大半个中国。

来竹园贩卖红糖的广东商人还做过善事。清代光绪年间,本地巨商王炽作为牵头人,与广东商人共同捐资,在距弥勒市江边街3公里的南盘江上一个名叫石岩头的地方修建起了一座铁索桥,桥长80米、宽5米。从那以后,马帮驮着红糖途经此地时不再靠木船摆渡,行人、驮马、货物堕江的情形大为减少。

(镂空菱形窗子)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