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去迪庆」在尼西寻找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黑陶工艺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正鹏 文)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汤堆村,黑陶烧制技艺在这里有悠久的历史,以尼西乡石棺墓出土的黑陶为据,这项黑陶手工艺已经传承了2000多年。

在汤堆村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国家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传习中心。一路上村民向我们介绍到,尼西黑陶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茶罐、土锅、火盆、酥油壶、油灯、香炉、净水碗……这些器皿都是用黑陶制作技艺生产的,当地人祖祖辈辈都是靠此为生。

国家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生产性保护传习中心旁边是尼西黑陶第七代传承人当珍批初(汉名为郭军华)制作手工黑陶的厂房,推门而入,当珍批初正在制作黑陶的一部分;一捧黏土通过他用木制陶槌进行反复敲打,身旁的木桌上放满了半成品黑陶制品,上面不仅有着精致的纹理还佐以一些白色瓷片,进行细心的装饰,整体看起来精美独特。

在问及黑陶制品的技艺流程时,当珍批初介绍:“手艺不精的学徒制作一个有精美装饰的尼西黑陶,从采集陶土到陶品问世大约需要一个月,我制作一个需要雕刻的尼西黑陶大概需要2天时间,毕竟慢工才能出细活。”据了解,尼西黑陶原料由当地特有的红色黏土和白色砂土以及汤满河的风化沙石研磨的石粉混合而成,在制泥之前,需要把采好的红土与白土分别装袋,按2:1比例混合后晒晾两天,再用“腊土”敲击,使之细碎后用筛子筛出细泥土,再往沙堆倒入水,用双手搅拌沙堆,取搅拌好的沙泥揉搓成长圆形团状陶土,放入储备缸中备用。之后的制胚、镶瓷、阴干、磨光、焙熏、刷酸奶等几十道工艺,就是黑陶制作技艺的精华所在,最难的手艺也是在这里;一件手工黑陶的制作步骤不仅繁杂,还非常考验一个人的工匠精神。

当珍批初回忆到,他7岁从爷爷和爸爸那里开始学习制陶技艺,刚开始学着捏一些小动物、树木之类容易制作的黑陶,在上初一之后便决定跟随老一辈,专职进行手工黑陶制作。在父亲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制陶技艺。“每一个手工黑陶成品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历练,制作黑陶时,我心里没有任何杂念,只是一心想着做出最好的作品,看着它们从一块泥巴变成精致的土陶,就像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心里就感到欣慰而自豪。”

当然,在当珍批初制作黑陶的这几十年里,并不是一直顺风顺水,从前,村里的制陶人大多以做陶器为生,到了年底把做的黑陶制品带出去换回粮食。直到当珍批初19岁那年,他才意识到,黑陶不仅能用来换钱,这还是藏族特有的文化财富。

19岁那年,当珍批初带着自己制作的5件黑陶产品,坐了3天2夜的火车到了上海。当珍批初这时还带着以物易物的想法,想在上海换一些价值更高的东西。来到南京路,当珍批初找了一个看着人很多的地方,小心翼翼拿出两件黑陶制品,就摆起了地摊。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就被道路管理员制止了摆摊。但当珍批初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去哪,就走了一段路又接着摆起了地摊,这一次摆地摊,改变了当珍批初的想法,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决定。黑陶制品才摆出来不久,一位罗马尼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走到了他跟前,一开始当珍批初以为又要被赶走了,结果那个人用他能听懂的家乡话向他询问价格,最终以高价将他所有的黑陶都买了,并且和他说这是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是别人没有的东西。此后,他开始潜下心,仔细钻研如何制作出一个个能代表藏族文化特点的精致黑陶。

下定决心的当珍批初,开始潜下心来学习制陶技艺,通过几十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把黑陶原来的38种制作技艺,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研究,创造出100多种制作技艺,不断传承创新。“为顺应新时代的发展,针对全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我在制作黑陶时,加入了大量不同的纹路图案,不断提高我的黑陶制品的竞争力;4年前在美国手工艺品展销会上,才开展半小时不到就被一抢而空,现在我的儿子拉茸肖巴大学毕业后,也回来继续学习手工黑陶的制作。”当珍批初自豪地说到。

任何手艺都需要传承和发展,汤堆村的制陶艺人们也越来越多。如今,汤堆村173户人家中已有92户、126人从事黑陶烧制,都拜入当珍批初门下。2013年,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缩短成品制作周期,当珍批初创办了生产与营销为一体的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展销场所,甚至还在村外开办了用黑陶土锅的餐饮店。当珍批初的家庭作坊如今也开始向游客开放,成为黑陶手工艺参观、体验区。

目前,每年从这里销售出的黑陶制品有两万多件。当香格里拉旅游市场打开后,汤堆村制作的黑陶手工艺品在中国其他省市颇受欢迎,甚至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地。并且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制作定制黑陶手工艺品。每到旅游旺季,除了慕名而来的客户,还有很多游客会到村子里找他学习制陶的技艺、体验制陶的过程。当珍批初表示,进行开放式的陶艺传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个古老的技艺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有传承不断发展,手工黑陶制作技艺才才不至于迷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当珍批初这些极具工匠精神的传承人不断努力下,古老黑陶的明天将会更好。

孙兵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