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临沧】南捧河的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马鞍山长寿的秘密

从现代化的南伞口岸到鸡犬相闻的长寿村马鞍山,只有一个半小时路程。马鞍山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2000多名村民中就有4位百岁老人。路上,镇康县委宣传部的李智奇副部长为我们指明保护区的方位:“对面那‘条’山就是南捧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核心区我们是进不去的,不过马鞍山作为保护区的缓冲带,自然生态绝佳。

村庄背靠青山,在村庄远眺,极目之处皆是翠色,小雨仍在濛濛地下着,云雾给大山遮上了一层薄纱。在村组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村里105岁的李招娣奶奶家,李奶奶家隔壁还住着一位95岁的老人家。马鞍山村人家,总有几位上岁数的长者,村里敬老爱老的风气良好。李奶奶住在一楼,正在房间穿衣服,她裹了小脚,平日里总戴着头巾,衣服比普通人还要复杂些,儿媳何文珍在一旁协助,“母亲都是自己穿衣服、系头巾、裹小脚,只是动作慢点。”收拾停当,李奶奶出门跟我们在房廊下散坐,她的皮肤是健康的小麦色,眼睛黑亮,嘴唇红润,脸上几乎没有老年斑,看着特别瘦,但手劲不小,她拉过我的手,又沿着我的肩膀摸了摸,几乎就判断出了我的年龄,嘴里说着:“孙女来看我了。”李奶奶出生在马鞍山,又嫁到马鞍山。李奶奶好动,马鞍山附近的山,她都串过,“山上野菜、菌子‘数也数不清’”李奶奶最喜欢用野菜汤泡饭吃。现在年纪大了,家人担心她走山路滑遇到危险,她便每日在家门口的院坝里拄着拐杖“溜达”。除了好动,李奶奶还喜欢睡觉,每晚天黑就睡,早晨7点多起床慢慢裹自己的小脚,晌午时分,李奶奶也要休息。和马鞍山大多数村民一样,李奶奶性格温和,何文珍嫁过来的30多年间,从没见自己的婆婆发过脾气,一家人相处得十分和谐。

何文珍烧的水沸腾起来,她抓了自家做好的茶泡给我们喝,茶水凑近,能闻到一股清新的草木香气,茶水入口生津。马鞍山的茶名气不算大,但马鞍山家家户户都懂做茶、喝茶,有人便提出马鞍山的长寿现象兴许与村民饮用马鞍山茶有关。“马鞍山的大山层层叠叠,云层厚,古茶树多,茶叶本身品质就高。”李智奇告诉记者。村里89岁的普金成老人最爱喝茶,每天茶水不歇,普爷爷告诉我们,村里海拔高的田地都种上了茶树,一市斤鲜茶叶能卖到30多元。普爷爷看起来不显老,说话不疾不徐,很爱笑。


自然的馈赠

每年五、六月,是仙人山最忙碌的时节,仙人山的村民们要赶着采摘那十多万亩美桑竹林里新发的竹笋。仙人山,位于南捧河自然保护区的延伸区域,是保护区周边有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十多万亩野生美桑竹林,竹叶细细的,成片的竹林娟秀而美丽,竹林间,不乏参天大树夹杂。美桑竹所产竹笋品质极佳,有股特殊的清香。

在施文明的童年记忆里,竹林是出现最多、最美的场景。施文明,镇康县文联主席,他的童年是和父辈一起在仙人山上一个叫老龙寨的小村庄度过的。五、六月,施文明会跟着父辈到竹林里挖竹笋,竹笋挖得勤,第二年能发得更好,竹笋以“鲜”为要,错过时节,笋便老了。“仙人山周边四、五个村子,每年只能挖所有野生竹笋的十之一二,但这已经足够整村七、八十户人家全年的日常开销了。”

1981年开始,商人、供销社开始到仙人山收购干竹笋,每年有数吨干笋片从仙人山运出。仙人山的竹笋被销售到全国各地的高档酒店,因为品质非常好,这里的竹笋甚至被用来制作香料。“干竹笋经过了初步加工,我们那时候都是土法加工。”加工过程会影响竹笋的品质。施文明对竹笋的加工十分熟稔:“从山里把竹笋挖好背回家,用一口大铁锅煮熟,将竹笋从中间划开数道,变成根部相连的一大块,晾晒,碰到雨多的时候,改晾晒为烘烤,烘烤过程讲究勤翻,使竹笋各面受热均匀。捂在一起晒、烤的竹笋品质差。”

上世纪80年代初,仙人山上的好多村寨因为竹笋“一夜发家”,成为整个镇康富裕的村落。在竹笋生发的那两、三个月,人手多的人家能赚到上千元,赚得少的人家也有上百元收入,“在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施文明笑道:“我小时候,家里欠集体的账,几百元,原来想着是不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结果第一年竹笋的收入就足够把账还清。”第二、三年,施文明家添置了缝纫机,吃穿用度也都得到改善。

因为生态环境良好,直到30多年后的现在,竹笋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这10多年来,竹笋的加工方法有了改变,增加了一些科学方法,干竹笋颜色更好看了。”2014年始,商人们大多直接收购鲜竹笋,村民们通过挖竹笋,有的人家甚至能有几万元的收入。除美桑竹外,仙人山上还有龙竹,龙竹叶子大,加工出来的龙竹笋干颜色更金黄,不过品质、味道没有美桑竹竹笋好。

仙人山上的野生木耳给村民们带来的收入仅次于美桑竹,“品种很多”。周边的大森林里,石斛也有很多品种,施文明小时候常去采摘。

森林里的中草药品种更多,村里自有知悉草药用途的高人,许多小毛病便是用山里的中草药治好的。施文明还记得的一味中草药叫“独叶莲”,它长在森林、竹林里,晒干后能卖到几十元一市斤,“小时候经常冒着大雨跟大人去采集。”


和老虎、豹子、马鹿做邻居

大自然的馈赠已经如此丰厚,以至于仙人山几乎没有捕猎的习惯。“头猪、二虎、三熊、四豹”是仙人山按照战斗力指数,给几种常打交道的大型野生动物排的名。在施文明父辈年轻的时候,时有成群的野生动物从村边过路。“祖辈流传教导的就是要和动物和平相处。”仙人山的村民深谙与动物的相处之道,“我们这边老虎、豹子、野猪都有,它们很凶残,你战胜不了它,就不要去惹它,慢慢形成了相互尊重的氛围。”

在施文明记忆中,村里人几乎没有被野生动物主动袭击受伤的案例。仙人山的村民知道,夕阳西下是大型动物出没的时间,村民们的生产劳作便避开这个时间;村里偶尔也有动物袭击村庄内牲畜的事情,但那是在动物十分饥饿的情况下。“我父亲有过很多和野生动物打交道的亲身体验,因为他经常从我们自然村到县城,再到其他地方。”施文明的父亲在路途中,曾遇到过花豹的幼崽,“有人提议把幼崽捉回家,被制止了。”这并非单纯的善念,村里人知道,通常幼崽在的地方,附近就有它的父母亲,一旦有人要去伤害幼崽,父母会拼命保护幼崽,人便会有危险。

在父亲的故事中,施文明极少听到猎杀动物的故事。“父亲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当地流传很广的事情。村里的一个媳妇要回娘家,带着婴儿从村子出去,村外看见一只大老虎睡在路上,她很害怕,只能返回村子等到第二天再外出,结果第二天、第三天,老虎一直都在,媳妇觉得奇怪,忍着恐惧走近看,发现老虎一只脚伸出来,另外三只脚蜷缩着,伸出的脚上戳了根刺,老虎在痛苦地呻吟,这个小媳妇很可怜老虎,胆战心惊地帮老虎把刺拔了,老虎没有伤害媳妇,离开了。”

村里有位老人家,曾经在50年代因为两个野兽相争,最后获了利,“有一次他看到一只豹子和一只野猪在打架,他偷偷爬在树上看,野猪比较凶猛,更有优势,雄心勃勃地就往豹子脸上扑,它操之过急了,豹子顺势张开大口,迅速把野猪咬死了。”豹子拖走了一半野猪肉,这位老人家便把剩下的一半带回村子,跟大家分享。

“现在有些动物见不到了,偶尔能看到黑熊、野猪、麂子。”上世纪80年代,施文明还小,父辈时刻提醒小孩,不能随便外出,夕阳西下时就要回家。“在大人印象中,小孩子不知道与动物的相处之道,容易惹到动物,会受到伤害。”

在施文明看来,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放在今天,也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