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临沧】永德大雪山:雪山雪 山上山


森林塑造“恒春”

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耸立在澜沧江和怒江间,坐落于永德县东北部19公里处,森林覆盖率达93.08%。其主峰是中国大陆北回归线以南的最高峰,海拔3504米,主峰西北有小雪山,海拔3177米,峰之南有红花山,峰之东有鼓墩山。

永德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7.4℃,“小春城”的独特气候每年都吸引了国家运动员到此开展训练。“造就这样的气候,一个原因是永德的地理位置,另一个就是永德大雪山。”永德县委宣传部的刘景名老师告诉我们,“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释放出很多氧气,同时还能吸收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在这样一来一回的过程中,置换着周边的空气,使其持续保持新鲜、恒温。”整个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调节着周边的气候,使永德的气候恒定而温暖,滋养出了许多肤若凝脂的俐侎少女。


秘境里的动植物

永德大雪山高出于群山之上,是整个永德地区海拔最高的地方,自古便鲜有人生活在雪山腹地周边。“缓冲地带也几乎没有人家,因为海拔高、温度低,森林非常原始,从未遭受过破坏,里面的动植物很多,一些野猪、黑熊甚至跑到缓冲地带来‘遛弯’,当地的村民便选择将家安在了雪山脚下。”据科研人员考察,永德大雪山的原始森林内生长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还有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孔雀等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些动植物在永德人自古的遵从自然法则的生活方式下得到了完善的保护。

在设立自然保护区前,永德大雪山一直被当地人当做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山”,大雪山腹地更是几乎无人进出。“有资料记载,抗战时期飞虎队的飞机曾坠落于此,机上人员全部安全降落,但没有一个人走出茫茫林海。”

即使在当地人眼中,永德大雪山也是一块无法“看透”的地方,以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代表的南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自然生态系统孕育着无数的动植物。“森林深处曾发现过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冠长臂猿,附近有村民也曾看到过这种猿猴。”刘老师介绍,黑冠长臂猿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对生存条件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原始生态系统中才能看到它们。

“有幸见到过黑冠长臂猿的村民讲过,这种长臂猿的前肢比后肢长,它们的主要行动方式是利用修长而发达的前臂在树冠层间摆荡,一次摆荡距离可达10米,行动非常敏捷。”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永德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建荣,曾担任永德班卡乡乡长的杨主任讲起雪山的事情滔滔不绝,“里面的动物太多了,人很少能看见它们,但如果具备一些动物叫声常识,就可以从千奇百怪的声音里听出这些动物的属种,比如绿孔雀的叫声与一般的禽类就非常不同,而黑冠长臂猿的叫声就非常洪亮、空灵。”

对于杨主任来说,永德大雪山始终是一块神秘而惊险的圣地,没有人能真正掌握它,也没有人能真正认识它。“1998年,我带着32个人进入到大雪山腹地查案,夜间2点多出发,回到出发的村子已是第二日晚上9点,整整走了19个小时。”杨建荣回忆,32人全部是村里的小伙,原始森林里的落叶堆积到小腿,深一脚浅一脚,行进得缓慢而惊险:“森林里总是能听见窸窸窣窣的声音,但什么都看不见。”

茂密的参天大树遮天蔽日,白天也很难透进光来,“有很多珍稀植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云南红豆杉有很多生长在森林深处,这些红豆杉个头很大,都有几百年的树龄,并且受森林里潮湿气候影响,树上都长有青苔,非常原始。”杨建荣一行人进入腹地,手电筒成了必不可少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深厚的落叶和湿滑的路面都没能挡住他们前进的步伐,真正让他们感到恐惧的是森林里的不明动物。

“走的过程中,总能听见奇怪的响声,我们动它也在动,一直在我们前面走,等我们走到它经过的地方时,看到了被连根拔起、捏碎的大腿般粗的树木,还有一把一把被抓走的大树树皮。”杨建荣猜测这些都是森林里的熊所为,“熊其实也怕我们,它一直在往前走,扭打这些树是在向我们示威,发出警告。”

神秘的森林深处成为人类无法企及的一块圣地,生活在里面的动植物自然形成了优良的生态圈,被大岩房、曼来、蚂蝗箐、干河、丫口5个保护管理站缜密地保护起来,不再有人为的破坏。“在我的印象中,只在1992年发生过一次火灾,那次是在缓冲带,没有造成太大影响,森林固有的生态非常好。”杨建荣说。


雪山馈赠

永德大雪山总面积达17541公顷,辐射亚练乡、乌木龙乡、大雪山乡、班卡乡等乡镇,零星分布在山脚下的村落更是数不胜数。大雪山周边的村落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水是雪山水,柴是生态柴。”村民对大雪山怀揣着敬畏之心,自发保护自然区,大自然馈赠给他们丰富的物资,提供源源不断的雪水和物种资源供人们生存。

进入永德大雪山的路通四面,其中亚练乡和大雪山乡是最便捷的入口之一。永德大雪山里分布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种群密度最大、能制茶饮用的野生古茶树,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数百年来,雪山脚下的俐侎村寨章太村采集雪山野生古茶树种,将茶树种到了村子里。走进村子,一股茶香扑面而来,味道来源于村子里家家户户在门口晾晒的茶叶。午后时分,趁着太阳直射,俐侎人将茶叶搬出,仔细地铺在地面上,任由火辣的阳光烘烤,经过晾晒的新鲜茶叶的水汽得到完全蒸发,呈黑色卷成长条形散发着独特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村子里。

“茶种采自永德大雪山,他们细心培植的茶一般都用作自己喝。”刘老师介绍,俐侎人习惯喝苦茶,他们用当地的一种香竹制成竹筒来烤茶,既吸收了竹子的香气,又保留了茶叶原有的清香。由于开水灌入竹筒时,会发出一种如同闷雷一般的响声,所以俐侎人把这种饮茶方式叫喝“雷响茶”。

大雪山的另一面,大雪山乡的村民靠着雪山丰富的物种资源使生活富足。沿村庄进入雪山缓冲地带,一片开阔的山间平地上,村民们搭建了帐篷、小木屋,住地前整齐地布置着木板桌,桌上则摆满了一种散发着奇特味道的植物。“这些都是野生的蕨菜,我们这里的人把它叫做蕨蕨。”刘景名老师拾起一根蕨菜递给我们,新鲜的蕨菜经过晾晒已出现脱水的迹象,但仍可见原本的样貌,笔直的枝干,顶部弯弯曲曲卷作一团。

“在这里成立蕨菜初制点的农户可不止一家。”顺着刘老师的指向,我们看到了散落在山谷间的初制点,其中一家还用木质水桶养起了蜜蜂,周边悠闲吃草的小羊毫不惧怕人们的到来,负责人字小东正指挥着工人将蕨菜翻面晾晒。“我家就在山脚下的大雪山乡。”两年前,字小东租下一块专门生长蕨菜的坡地。从1月开始到雨季来临,他带领10多名工人采摘、晾晒蕨菜。

“永德山区70%都长有蕨蕨,大雪山缓冲带尤其多,且全是无污染的高品质蕨蕨。”靠着初加工蕨厥,字小东的生活日益富足。“这些年,蕨蕨价格好,村里的人都喜欢上山来采。”字小东介绍,10年前,这一片片的蕨蕨山头都是荒废的,随着蕨菜的价格越来越高,村民们从中获益。长势迅速的蕨菜四天便可采摘一次。每天字小东都要从村民手里收下1650斤的新鲜蕨菜,经过自然的晾晒后,再卖给加工厂,“今年又涨价了,一斤干蕨蕨可以卖到14元,全都出口日本、韩国。”字小东开心地说。

大雪山滋养着山下的村民,良好的生态造就了高品质的生活,居住在大雪山下的人们都很长寿,80、90岁的老人身体健朗,仍在帮助家里做农活,村子里的大部分人面容看起来也比实际年龄年轻。

来到风景怡人的大雪山脚下,随处可见放牧的村民,洁白的羊群点缀在青草地上,颇有草原气派,54岁的村民何小怀每天10点就将羊群赶上山,“羊吃百样草,巳时赶出,午时饱。”接近傍晚时分,“噢耶噢耶”喊上两声,羊群如得令的士兵跑到何小怀身边,稍以盐巴奖励,便乖乖地随着主人回家去了。“我们的羊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赶到村子的岔路口,羊就会各往自家的方向回去。”淳朴的村民从不为羊只是否走失而担心。

除了羊群,牛、猪也是大雪山山脚草地的常客。去年,何小怀家的猪大着胆子跑到了自然保护区腹地,遇到野猪,竟然怀着崽回到了家。“这就是野猪二代,”何小怀笑着说:“杂交的猪肉质粗一些,吃起来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