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临沧】亮山天池:天然洗肺胜地


天池 草场

4月的云县酷暑难耐,但是到了亮山天池,顿觉清爽自在。

同行的沈仕春老师是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车子才停稳,他已经一溜烟跑到水库边架设相机了。对于沈仕春来说,亮山天池并不陌生。虽然家住云县,但每逢策划家庭郊游计划时,他的首选之地大多都是亮山天池。亮山天池还是个风光摄影的圣地。阳春三月,草绿花开;由夏入秋,满目翠绿变成层林尽染,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美景,总是引人入胜。

天池北部海拔2410米的山坡是露营圣地。平缓开阔的天然草场一望无际,绿草如茵,蓝天白云,辽阔而自由。“每年的春天一季就是草场最美的时候。”同行的李老师介绍,春雨一过,草场上五颜六色的野花便次第开放。草场像是被泼了颜色的绿色地毯,格外美丽。席地而坐,便可远望山林叠翠,近观碧水幽幽。

“水库里有很多野生的麦穗鱼,一个个有手指头那么大,煮出来肉甜汤香。”亮山林场的场长刘世荣介绍:“以前巡守林场的时候偶尔会钓些上来煮了吃。”麦穗鱼是当地的一种野生鱼,大小如同麦穗,因此当地的老百姓称之为麦穗鱼。“大鱼少,都是一些小鱼”,刘世荣坦言,可能是因为海拔的关系,水库的水比较冰凉,鱼苗都长得很慢,但是肉质很好。

大亮山箐沟里的水都是山泉水,水质良好,“可以直接饮用”。说着,他带我们绕到草场背后的一个小沟边。“这里的水就是从亮山林子里流出来的天然山泉水。”刘世荣说,像这样的溪流草场边还有很多,他们滋养着这里的每一个生命。

整个大亮山林场包括草场和亮山天池,总共有12个护林员,刘世荣就是其中之一。在26年的护林守林岁月中,刘世荣走过了48640亩的大亮山林场。“四万多亩的林场我们全靠脚丈量,这里没有我不知道的犄角旮旯。”刘世荣回忆,上世纪80年代是大亮山生态岌岌可危的年代,“那个时候盗伐林木的现象非常严重”,但经过艰苦的管护工作和对附近村民的宣传教育,现在的大亮山依旧林木资源、动植物资源丰富。

刘世荣介绍,大亮山林场与涌宝镇、大寨镇、茶房乡接壤,交界线长达80多公里,林区面积达4万多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7.8%,是云县的主要绿色屏障,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依托,也是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刘世荣认为,守护林场就是在守护他们自己的家园。


林下药材种植

从草场步行十分钟左右,在一片种植整齐的华山松下,我们看到了这片面积为250亩的林下药材种植试验示范基地。要不是先前看到基地外所立的牌子,还不知深褐色的土壤里长着那么多的宝贝。龙胆草、续断、重楼、半夏、黄精……有的还深埋在土里,有的刚刚发出一两片叶子,蹲下观察,可以感受到勃勃向上的生命力。

“续断、半夏这些药材都适宜在凉爽、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刘世荣介绍,中药材种植对气候、海拔、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大亮山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附近也没有工矿企业的污染,符合种植中药材的条件。2005年,涌宝镇根据当地情况,引进临沧耀阳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建设林下药材基地250亩,并采用“公司+林地+药材”的模式发展生物药材产业,使大亮山附近山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托林下种植生物药材逐步走上致富道路。

“大多数中药材都是喜阴植物,通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既解决用地矛盾,也节约了投入成本,一举两得。”刘世荣介绍,大亮山天然的生

态环境为林下药材种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如今,续断、半夏、龙胆草、石斛、重楼、黄精等为主的药材种植逐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种植示范基地。除去林场的药材基地以外,刘世荣又在林场以外开辟了100亩的续断种植基地。

“续断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叫做五鹤续断,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利关节、止崩漏的功效。治疗腰膝酸痛、风湿痛、跌打损伤等都很有疗效。”多年的药材管理、种植经验,使得刘世荣成为了半个药材行家。刘世荣说,基于林场的气候条件,药材在这里多只能播种一季。每到收货季节,做药材生意的老板都会开着车上来拉货,“鲜货交给他们,他们去加工、销售。”

因为种种原因,从去年开始,林场药材种植基地又归还林场管理,到现在刘世荣渐渐成为了一个有着药材种植经验的林场管理员。林场的药材无论外观、色泽还是品质都较好,“没有受到污染的,是生态纯正的,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刘世荣说,“今年的药材价格比往年高。”比如,龙胆草每亩单产250公斤左右,收购价为32元/公斤。每年都能为当地农户增加一部分收入。


蜂蜜配苦荞

除护林员每月固定的1200元工资以外,刘世荣因为大亮山林场的资源而逐渐改善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爱护她,她也给我们一些回报。”和亮山天池附近的村民一样,刘世荣开始知道敬畏自然,也知道“靠山吃山”的真正含义。

“在亮山天池周边,家里养殖野蜂的就有300户左右。”刘世荣告诉我们,“市场上春蜜的平均价格在60元/公斤,很多村民因此而致富。”取野生蜂蜜并不容易。熏蜂、开盖、割蜜、清分,采蜂人既要足够灵活,又要极其沉着。石龙村大坡头村民小组有很多养蜂的人家。“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缺乏,农家人就靠自己养蜂、取蜂蜜来获取一家人所需要的糖分来源。”养蜂人沈仕春说,现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很多农家人都把蜂蜜拿到市场上买。“比起春蜜,冬蜜更香,能在市场上买到150元/公斤。”

生态边地,往往能把“生态”二字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苦荞粑粑的制作方法上就能看出云县当地的村民也在生活里享用着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包括食材和最古朴的烹饪方法。才踏进石龙村大坡头村民小组李正英大儿子的家门,我们就闻到了苦荞粑粑的香味。

苦荞麦磨成粉,和着水搅至没有面粉疙瘩,成糊状。火塘上的青石板已经烧热,面糊直接用勺浇灌在石板上,一勺一个饼。不涂油、不放糖,苦荞的原汁原味在火焰的烘烤下更加香味四溢。烤饼的大爷一勺一个准,每个荞面粑粑都是标准的小七寸、厚两寸,黄灿灿、香喷喷,拿在手里掂量,每个荞饼的重量有三五两重。

火塘上的青石板温度极高,基本上两分钟左右就能烤熟一个苦荞粑粑。“趁热乎,你们赶快吃。”苦荞要配上蜂蜜,吆开还停留在蜂蜜上的四五只蜜蜂后,大家纷纷下手。李正英今年90岁,精神矍铄,耳清目明。她并不介意我们用手直接就把刚刚掏出来的蜂蜜往嘴里喂,她只是一边笑着看我们,一边伸出大拇指夸蜂蜜香甜。蜂蜜的主人介绍,“这就是纯天然的家养蜂蜜了。没有放过糖精,颜色纯正、口感香甜,吃了不会有痰。”说着,主人家向我们介绍了鉴别真假蜂蜜最直接的办法:真正的蜂蜜在水里不易溶化,会很快沉入杯底,用筷子慢慢搅动时,会有丝丝连连的现象;而假蜂蜜则很快就会溶到水里。

苦荞粑粑蘸蜂蜜是当地最常见的吃食,既满足了粗粮的营养摄取,又保证了足够的糖分补充,有着美味与保健双重功效。


亮山四季都有宝

刘世荣坦言,“养土蜂、上山捡干蕨菜、山羊养殖、桉油收割、龙胆草种植、茶叶买卖都是由自然赋予的,村民的生活也因此得到改善。”依靠山区林地资源发展附加产业,在涌宝是一种趋势。

四月正是出新鲜蕨菜的采摘季节,刘世荣说,每到这个季节,护林员会借助巡山的机会,背着背篓到山上捡蕨菜。“一天能够捡四五十斤新鲜蕨菜。”刘世荣介绍,鲜蕨菜的收购价格为3元/公斤,因此护林员靠捡蕨菜每天都能增收。

在采访时,我们一路上看到很多停在路边的摩托车,刘世荣告诉我们,这些大多是上山捡蕨菜的人。刘世荣说,当地有很多上门收购蕨菜的收购商,他们负责收购,然后加工销售,国内销往东北、广东,国外销往日本、韩国。“近年来涌宝野生蕨菜被当地客商出口到韩国,因对人体有保健功能和口感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涌宝山区群众抓住这一机遇,男女老少一起上山采割,一些小商贩沿公路和村寨进行收购,在方便群众的同时也增加了大家的收入。”从涌宝镇出来,来亮山天池的一路上,我们都看到村民忙着采摘蕨菜的身影,蕨菜加工者搭起晒篷,争先收购群众刚采下来的鲜蕨菜。“春天摘马奶果,雨季捡菌子,中秋剥松子……”刘世荣说大亮山一年四季都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