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临沧】临沧野生动植物图谱

在临沧的密林中工作、生活,对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的高级工程师赵金超来说,是一种乐不思蜀的体验。每天在森林中醒来,天蒙蒙亮,虫鸟的叫声便开始此起彼伏,林中最常见的动物是跑来跑去的短尾巴猴子,一切充满生机……据统计,临沧市境内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4种。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30余种。临沧地处北回归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暖热性针叶林、云南铁杉林等多种植被类型。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印支虎:

生活在亚洲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比孟加拉虎体型小而且毛色更暗一些,条纹既短又狭窄。我国的印支虎已濒于灭绝,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过去曾有过印支虎被盗猎致死的记录,或被执法机构罚没的老虎皮。前两年,一批来自北京的专家到南滚河自然保护区考察过印支虎的生存状况,并在野外放了红外相机,但两年来,未见印支虎的踪迹。

蜂猴:

常居临沧的“懒家伙”,又被叫做“懒猴”。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行动迟缓。白天蜷成球状躲在树上睡觉,夜间出来找食物。是杂食性动物,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雨林中。

豚尾猴:

豚尾猴的尾巴极有特点,尾上的毛短而稀,像猪尾巴。赵金超在临沧见过的豚尾猴毛色偏红灰。饮食习惯和蜂猴近似,同是杂食性动物。豚尾猴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喜群居。

熊猴:

因体形显得肥壮,憨态似熊而得名。熊猴面部相对较长,全身棕黑色,胸前有白毛。熊猴多于白天活动,能做出多种表情,发出相互间联络的信号,仅叫声就有二、三十种不同声调,还有很多面部表情和姿态动作。主要栖于季风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高山暗针叶林。是杂食性动物,吃草和昆虫。熊猴在中国的分布区域相对较小,数量远不及猕猴和短尾猴多,估计数量约8000只。

灰叶猴:

住在临沧森林里的“老餮”。与其它几种猴不一样,这里的灰叶猴对饮食特别讲究。它不吃昆虫,只吃果类,偏爱竹子嫩叶。灰叶猴身披银灰色的毛,四肢细长。栖息于热带及亚热带茂密的阔叶林中,树栖,喜群居。生活习性更接近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

呈零星分布,已濒于灭绝,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生物之一。在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尖山、勐冷水库后山活动频繁。主要分布于海拔1800米到2000米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腿短臂长,树栖群居。食物以浆果为主,也吃树叶、小鸟、鸟蛋或昆虫。黑冠长臂猿的生活习惯更接近人类,它们多是一夫一妻或者一夫两妻。假如夫妻一方被猎人伤害,另一方会很难过。

亚洲象:

每逢8月谷子开花的时候,临沧的亚洲象便出没在村庄周边,偷吃稻谷。亚洲象喜群居,每群数头或数十头不等,由一头成年雌象作为群体的首领带着活动,没有固定的住所,活动范围很广。分布于云南省与缅甸、老挝相邻的边境地区,数量十分稀少。

蟒:

体形粗大而长,是世界上最大的较原始的蛇类。常以小麂、小野猪、兔、松鼠和家禽等为食,胃口大,一次可吞食重量与体重相等或超过体重的动物。临沧森林中常见蟒蛇,缅甸蟒居多,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云豹和金钱豹:

在临沧森林中活动频繁,被红外相机捕捉过多次。云豹体型比金钱豹小,体色金黄,并覆盖有大块的深色云状斑纹,因此称作“云豹”。夜间活动,善爬树,常从树上跃下捕食猴、鸟、鼠、野兔、小鹿等小型哺乳动物,偶尔偷吃家禽。犬齿锋利,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能够咬杀较大猎物,此点与史前已灭绝的剑齿虎相似。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长蕊木兰:

常绿乔木,分布在湿性常绿阔叶林中,高可达30米,直径可达60厘米,花期5月,果期9-10月,是濒危野生珍稀植物。

伯乐树:

伯乐树科伯乐树属的落叶乔木。在临沧市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及周围地域生长,分布在海拔1700米至2000米的中山常绿阔叶林区域。是中国特有的古老残遗种,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