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在云南】昆明市五华区抓好“六个端口” 推动“七五”普法工作全面发展

“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昆明市五华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积极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用户体验”需求出发,不断推进普法“供给侧改革”,从六个普法“端口”入手,守正创新、增强实效,促进普法工作供需对接精准化、服务群众高效化,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共享普法的获得感,为新时代司法行政事业发展进步凝聚起强大正能量。

抓紧组织端  普法责任由“软指标”变“硬任务”

压实普法责任,推进普法责任全覆盖。健全党委领导、系统推进、部门负责、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制,巩固形成1个领导机构+四个协调小组+N个牵头单位+其他责任部门的推进落实机制,自觉接受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实现普法依法治理与经济社会建设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将普法工作与部门职责“两结合”、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双促进”,打造一系列“党建+普法”“楼宇经济+普法”“民族乡村+普法”等兼具行业和社会普法特色的“双普”重点项目,五年来共投入普法经费766.66万元,较“六五”普法增长了40.21%。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县区级落实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意见和普法责任清单,通过一系列普法工作举措,有效打破了过去普法工作“一家独唱”的格局,形成了“一方搭台、多方参与”的普法“大合唱”局面。

抓牢需求端  群众学法由“要我学”变“我要学”

积极转变以往“我宣讲什么你听什么”的普法模式,制定了《关于在全区开展“菜单式普法”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配套规范文件,从需求端入手,紧跟民生实事热点,按需求调配“学法菜肴”推行“菜单式”普法。抓好外来务工人员普法,整合街道社区、公安司法、城管执法、人社工会等多种力量组成法律服务教育工作队,开展疏堵结合式说法服务,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学法317场4万余人次,覆盖率超过95%。以金融风险、抵制邪教等内容为重点通过普法讲座等形式畅通老年人学习通道。

抓好法治教育在全区183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全覆盖,打造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小课堂”品牌,打造了文林小学等5个省市普法教育示范基地,培育青少年法治意识、预防减少校园欺凌与犯罪。深入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相关要求,从公正司法、投资维权、营商环境入手,开展线上法规解读和线下法治体检,全力助推营商环境法治化。通过“12.4”国家宪法宣传日、举行宪法宣誓、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将法治宣传普及融入执法、管理、服务及各项工作之中,“七五”普法期间全区共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7900余场,开展人民调解巡回快车、阳光庭审以案释法、巡回法庭公开庭审等现实多样的活动,生动鲜活讲好公平正义故事、传播好党的声音

抓实供给端  宣传内容由“读条文”变“讲故事”

坚持“内容为王”,发掘、讲好与人民群众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用法故事,制作了《使命•征程》《平安同行》《人民调解法宣传片》《奔跑吧!五华》等优秀微视频、动漫宣传片和H5作品,先后荣获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等国家部委组织的法治动漫微视频作品、H5作品展示活动一等奖、优秀奖等各种奖项,实现趣味和普法的有机统一。打造接地气的法治文化阵地,把法治宣传嫁接在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上,先后启动了“送法进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性法治文艺演出”“扫黑除恶”花灯进社区等法治宣传文艺巡演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法律“进少数民族聚居区、进宗教场所、进医院、进车站、进集市”等活动,用心用情做有品质、有格调的内容,让普法宣传既有“意义”也有“意思”。

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实践活动,先后打造“月牙潭法治主题公园”“篆塘法治廉政文化园”“春城慧谷法润小区”等一批特色品牌宣传阵地群,让群众在驻足瞬间就能学习喜闻乐见、寓意丰富的普法知识。巩固传统普法阵地,建立法治动漫工作室,在全省首创《生活与法》漫画季刊,发行28期累计发行30余万册,用群众听得进、看得懂、记得住的漫画案例说故事,增强普法知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抓好渠道端  传播载体由“传统型”变“智慧型”

强化“互联网+”思维,构建起以“五华发布”微博为核心,由“五华司法行政”“五华普法”等89个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共同组成的综合性融媒体矩阵群,发布法律、科普知识,深化“指尖学法”,“七五”普法期间累计发布微信1万5千余条、微博1200余条,被学习强国等平台录用15条,实现普法新媒体效果全覆盖最大化。有效融合全区各大型LED电子显示屏作为“线下”融媒体法治宣传阵地。全面推进“智慧普法”,在全省率先建成线上线下结合、县区、街道和社区三级100%挂牌运行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与普法工作的衔接,首创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互联互通、有机融合的模式,开设普法教育窗口、扩大公共法律服务覆盖范围,将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变成拓展为普法新阵地。

抓细平台端  普法工作由“零散式”变“集成式”

注重用法端的分类指导和落实,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会前学法、定期学法、新法必学等制度,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集中培训和国家工作人员在线学法用法学习考试,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学法133场2532人次,公务员学法47场4342人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和依法决策水平不断提高。突出法律服务和依法维权中普法,依托2018年率先建成的区级、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接待来访群众一万余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5400余人次,提供办理公证3400余件,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8余件,网上法律咨询点击量达42028 人次。全区组建起167人的普法讲师团和595人的普法志愿者队伍,积极发挥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优势,全面开展普法讲座、“法律六进+N”等系列活动,把以案释法工作贯穿到执法、守法、普法的全过程。

抓住用法端  防疫普法由“站后台”变“战前台”

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启动之后,全区司法行政部门全力投入疫情防控普法宣传,主动站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尽责履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及时收集整理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涉及的30个罪名及相关法律法规摘编》等资料,汇编制作了《五华区疫情防控集中隔离法律知识宣传手册》,并以法治微视频、微动漫宣传为载体,创作抗击疫情主题宣传微动漫原品30余条,推送疫情防治普法宣传知识2.5万余条次,开展非接触式普法宣传3.1万余条次。

与省普法办联合制作的“疫情防控、法治同行”系列作品,被司法部、云南司法行政、云南普法微信公众号等采用,被云南日报、云南法制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旅游特快、学习强国客户端等主流媒体先后转载发布120余条次。全区各律师事务所组成12个疫情防控公益法律服务小组开通线上法律援助咨询服务,编撰了《新冠肺炎疫情法律问题与依法应对》等书籍资料,在淘宝网推出“0.01元疫情相关法律咨询援助”,提供专项公益法律服务。国浩律师事务所等律所与云南电视台、昆明电视台合作,通过“以案说法”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普法宣传工作,提供精准法律服务,促进群众全力支持和配合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七五”普法收官不是工作的终结,而是新的工作的开始。下一步,五华区司法局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稳步推进,在接下来的“八五”普法中找准问题点,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抓普法,将普法教育贯穿在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服务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等各项工作中,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机制,力争在高起点推动“八五”普法规划启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创造更良好的法治环境。


来源 云南司法行政

见习编辑 李舒琪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