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西部开发新脉动”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云南行正式启动,来自央媒及云南省级媒体的近20名记者从各地赶赴大理,了解大理的洱海整治项目进展及大理周边特色文旅项目建设与发展情况。
像守护眼睛一样守护洱海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淡水湖,也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随着大理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服务业快速发展,加之洱海流域截污治污设施基础薄弱,受农业面源污染、生产生活污水影响,同时入湖清水量大幅减少,洱海水质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转变的“拐点”,蓝藻爆发风险较大。
环洱海生态廊道
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洱海时说:“洱海保护形势严峻,不能盲目乐观,要落实好各项保护治理措施,不能松懈”,并作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重要指示。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洱海生态廊道)项目于2018年3月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91.91亿元,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建设、生态廊道建设、生态搬迁、官网完善、科研试验地等五大建设工程。
环湖水杉绿化带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57.4km廊道主体工程建设,地形塑造337.3万㎡、污水管道安装21.07km、电力管群安装55.57km、苗木移植6.4万余株、乔木种植1万余株、草坪种植202.9万㎡、灌木种植30.44万㎡、老年步道13.8km,修复和整治生态搬迁区域房屋2421户。预计今年12月基本完成环湖129公里生态廊道建设。
生态环境局大理分局副局长 张庆文
“在洱海治理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双取消’和‘三退三还’等一系列举措,取消网箱养鱼、取消机动渔船,退塘还湖、退耕还林、退房还湿地,随着整治工作不断推进,洱海水质也得到了极大的实际改善”,生态环境局大理分局副局长张庆文说,“2017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6个月达Ⅱ类,2018、2019年连续两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7个月达Ⅱ类,2020年1至5月洱海水质为Ⅱ类。” 同时,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指挥部行政部部长薛敏向记者介绍:“为进一步保护洱海治理成果,生态廊道区域禁止驶入机动车辆,我们在廊道入口处就设置了停车场,游客可选择步行、慢跑或骑行的方式游览,这也是为了让大家全心享受康养生活”。
随后,记者走进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洱海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位于洱海边的一处下沉式再生水厂,了解了污水处理的整体流程,并直观感受到洱海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有着强大的技术和人力支持。
洱海好,日子才能过得更好
洱海滩地保洁员 李志贤
“最开始做这份工作的时候,其实心里是不太愿意的,那时候工资只有405块,但后来跟家里人商量了一下,做这个工作也不图它能挣多少钱,就算给洱海保护出份力吧”,洱海滩地保洁员李志贤向记者介绍说,“前些年,我们每天清理洱海水草时,长期是半船草半船垃圾,近几年明显感觉好多了,垃圾少了,清洁工作也轻松了些。现在看着洱海越来越清了,每天工作都很满足,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里,洱海好,我们的日子才好”。
大理市洱海龙龛下登村理事长张建春,在当地政府提出“退房还湿地”举措时,他是全村第一个主动提出自愿拆迁的,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村民们曾在建漫步道时都不太愿意,但通过沟通工作和引导,大家理解了洱海保护才是保障未来美好生活的长久之计,于是纷纷加入其中,愿意为我们的洱海奉献自己的力量”。
特色文旅成为大理新名片
大理喜洲喜林苑负责人 布莱恩·林登
“很多人做服务都愿意跟随年轻人的喜好,因为那样可以实现快速变现,但我认为,一时的时尚是不长久的,只有经历历史沉淀的文化、内涵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我喜欢中国文化,就是因为它古老的魅力,我不愿意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去做改变,我的庭院里可以没有时尚的灯光,房间可以不够大,但一定要充分保护古建筑的风格,这才能保留大理生活的感觉和味道”,大理喜洲喜林苑负责人布莱恩·林登说。
他是一位美国人,来大理定居已经十余年了,抱着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将自己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喜林苑的保护和管理上,他希望能把更多大理的特色甚至中国的特色原汁原味地展现给世界。
杨丽萍大剧院
近年来,大理不断加快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本土历史文化、人文风貌、民俗特色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成熟,特色项目也逐步增多,位于大理古城东北侧的杨丽萍大剧院也即将投入使用。杨丽萍大剧院将以剧院建设为载体,集表演、展示、展览、艺术空间、娱乐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着力打造大理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新型文艺聚集地。相信诸如此类的特色旅游将成为大理又一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来源 云南网
责编 陶优
审核 古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