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考】滇池

世间变幻,莫过于沧海桑田的转换。两亿年前的中生代,今滇池及邻近地区从海底逐步隆升为高原。地质学研究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晚期白垩纪,这片高原呈南北向断裂凹陷,在沉积盆地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

汉武帝元丰二年设益州郡,辖今滇中大部分地区,郡治在今晋宁县晋城一带,称滇池县。但这还不是滇池的最早来源。关于“滇”的最早记载,是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 “楚威王时,使将军庄蹻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庄蹻至滇,池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十里。”在《后汉书》中,“楚威王”成为“顷襄王”,庄蹻则作“庄豪”。近年有学者认为,从滇王国的主体民族、滇池区域发现的百越文化遗物、发型服饰和风俗习惯等角度看,滇王国的主体民族应该是古越人中的一支,并对“庄蹻王滇”真伪提出了质疑。但从大量考古事实来说,西汉之前这里有过一个滇王国大体是无疑的。

要追溯滇池地名的来源,就要查“滇”的来源。最常见的说法是通“颠”或“巅”。《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迴二百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依据是各地水系多南北向或东西向流走,独有滇池从海口出水为螳螂川、汇入普渡河倒流北去,与地表总倾斜方向、附近河流流向颠倒,故释为“颠倒”之意。古今以来持这个观点的人还不少。王先谦在《汉书补注》中借阮福之口说:“汉武帝前滇池县本做颠县,后人因池加水作滇耳。滇池读为滇池,以颠为义”,不知依据何在。而同是清代的阮福认为不应作此理解,因为《说文》中,“颠,顶也。言益州各水四面下注于卑地,此县与池独居高顶,不当以颠倒为义”,言下之意应释为“山巅之池”。袁嘉谷《滇绎》卷一则说:“庄蹻由楚沅水溯流而南,及最高境,因号曰滇池”,也是以巅为声训,但这里已经把滇池的命名归给了庄蹻,显然也是有问题的。

考古发现,在公元前十五至十二世纪前后,此地即有人类文明遗迹。《史记》中载 “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劳浸、靡莫是种族,滇初为地名,滇后来成为部落联盟。在北方势力进入以前,无论当地原住民是百越分支、还是不占主体地位的叟、濮、僰、昆明人,居住之地有个地名是当然的事,而不必等到代表先进势力的到来。《史记》中记为水意淋漓的“滇”,当是会意兼注音的表达,无论是“颠”或“巅”,都是望文生训的附会之说,否则先零羌的“大长”名为滇良、滇吾,在遥远的腾冲,唐以前的史籍中多记为“滇越”,又该如何解释?至于“滇”是否即是“甸”意,抑或与靡莫部族首领名字关联,尚待考证,但“滇”为土语译音是可以肯定的。

滇池也曾被称为“昆池”。在樊绰的《云南志》中详细说了当时的滇池水域及周围的地理情况。“昆池在拓东城西,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五里。水源从金马山东北来。拓东城北十数里官路有桥渡此,水阔二丈余,清深迅急,至碧鸡山下为昆州,因水为名也,土蛮亦呼名滇池。”

数千年间,这个湖泊一直在变,而且总体在变小,有自然的力量,也有人为的原因。有研究认为地质学上的古滇池,湖水很深,湖面比今约高近百米,湖面很大,北起松华坝,南迄晋宁宝峰。水系从北向南流,经晋宁南部与玉溪交界的刺桐关入元江,属红河水系。在气候、地质变化以及泥沙冲击等作用下,地面抬升水位逐渐下降。到了南诏时期,765年凤伽异筑拓东城,那时的滇池仍很大。到了元代,官渡还在滇池岸上。《元史》载“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艰”,“夏潦暴至,必冒城郭。”据考证,当时水位当在海拔1890米左右,比今天要高出4米。十三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降低滇池水位的工程开始,赛典赤招两千民夫,费时三年,在海口将河床挖低约三米,滇池水畅流排出,筑松华坝,湖面下降,环湖露出十万亩以上的农田,后世不断疏浚,水位继续降低,但仍时常有“水冒城郭”的事发生。方国瑜先生说,记得1954年的雨水多,滇池水位高达1887.09米,湖滨农田被淹有八万多亩,滇池退回到篆塘新村,高出路面约半米。

影响滇池命运的最近一次行动,便是围海造田之殇。1969年12月28日,昆明东风广场十万军民誓师, “向滇池进军,向滇池要粮”,要“改天换地,为民谋利,造福子孙”,再次让沧海变桑田。此后,官渡、西山及呈贡、晋宁先后开始了规模不等的围海造田。几十年后,昆明多了个“滇池路”和“滇池度假区”的地名,至于是否要到粮、是否造福子孙,是大家都晓得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