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也是第二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他们是深耕云南大地的司法行政人,也是默默播撒法治种子的普法人,在云南全省打响脱贫攻坚战中,他们也是勇挑大梁的一份子,以法治方式助力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
让党旗飘扬在脱贫攻坚的最前沿
2002年,云南省司法厅对口帮扶景东县脱贫工作正式开启。18年来,省司法厅上到厅长,下到普通干部职工,无不倾心帮扶景东,与景东人民结下了不解之情。作为定点帮扶村的瓦窑村,也从此彻底摆脱贫困,走向了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贫困户人均纯收提高到现在的1.18万元,贫困发生率从25.4%下降至0.35%。
从无到有:结对共建,开启党建扶贫双推进篇章
2015年,省司法厅定点帮扶瓦窑村,先后4批选派34名优秀厅机关干部组建驻村工作队。经过一番走访调研,驻村工作队认为“农村党员的文化程度总体偏低、组织协调综合管理能力偏弱、小组支部书记经验不足”是瓦窑村党建工作需要面对的问题。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省司法厅党委决定推进机关7个党支部与瓦窑村党总支及6个党支部建立起“机关联系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联系贫困群众;机关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的党建扶贫大框架,定期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共同研究党建课题,共同开展党建活动。
省司法厅驻瓦窑村扶贫工作队的党员同志,主动将组织关系转到基层党支部,协助村党总支抓好各支部建设;工作队的非党干部,积极落实所在机关处室关于支部共建的工作要求,优化党员活动室设置、推动全村各支部规范化达标创建。
为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落实扶贫政策、优化建章立制、肩负政治责任,省司法厅机关各处室积极作为、发挥优势,联系省律师协会会长、刘胡乐律师事务所主任万立等人抵达瓦窑村,签订法治村长责任状,捐赠工作经费,极大改善了瓦窑党支部、元丰党支部的基础设施,添置了办公桌椅和文娱用品;组织省司法鉴定协会及15家鉴定中心到瓦窑党支部开展大榕树法治讲坛活动,捐赠补助款,巩固瓦窑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成效和脱贫质量;机关各党支部负责人抵达瓦窑村,指导制度上墙、三会一课和台账工作,并与支部书记谈话交心,与党员代表共谋致富。
从小到大:建强组织,彰显机关基层双轨合作治理实效
2016年,第一批驻村工作队协同村两委班子,建立起“1513”工作法,以1个党总支为据点,5个责任人为抓手,13个党群联络员为桥梁,串联起党总支、各支部、党员和群众,强有力地助推了瓦窑村的脱贫出列,更为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公认”的不走工作队筑牢基础。
2017年,第二批驻村工作队严格落实省司法厅的“教育扶志”“卫生评比”帮扶项目,向考取高中以上的全乡9个行政村建档立卡户家庭发放3000-10000元的助学补助,向全村符合生态宜居环境卫生条件的农户家庭、村民小组发放300-1000元的奖励,切实缓解贫困家庭负担,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有效培养了一支乡村振兴生力军和乡村治理坚强后备力量。
2018年,第三批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主动申请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入小村小组支部,按照基层党建巩固年实施方案,团结支部书记、工作队员和农村党员,共同完成小村、瓦窑支部及总支的规范化达标创建。多次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
2019年,第四批驻村工作队积极推动全村党建工作创新提质,带领瓦窑、化棚支部丰富文化娱乐生活,争取经费修建小村支部陀螺场,与队员、党员、群众一同打造元丰支部党群图书、活动室,推动瓦窑村所有党支部完成规范化达标创建;加强对全村9个流动党员的联系和管理,让外出务工党员能通过“流动党员证”顺利参加当地党组织生活;选出瓦窑村各支部“先锋模范工程”带头人,按照个人特点搭好“育、管、用”框架,确保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够在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疫情防控战场上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工作队员联系困难党员,普通党员联系困难群众”制度得到有效落实。
从大到小:支部书记带领党员群众、普通党员带动困难群众
“瓦窑村的党支部是不存在软弱涣散情况的。”村总支书记李加策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每年发展党员不会断,支委班子培训不会断,凝聚力战斗力不会散。近年来,支部书记、村组干部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小的家庭婚姻邻里矛盾,1个普通党员就能上阵;大一点的牲畜、林权矛盾,1个支部书记和1个小组长出面解决;再大的土地、饮水纠纷,班子、工作队集体出动,基本就能确保矛盾不出村。以前可不这样啊,我刚进村的时候,最多的那次,一个小组有30多起纠纷,一天得处理6起,村里还有小偷。社会发展了,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了,群众的观念也大大转变了!”这位2017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的老总支书记,在传帮带新同志如何做好党务和群众工作座谈会上分享了他22年的工作经验。
元丰党支部书记刘会铭不仅是一位优秀支部书记,更是群众眼里的致富带头人。曼高公路修路期间,他说:“通路,要推倒我家26棵核桃树。舍是有点舍不得,但这是国家工程,更是老百姓自己的路。我是党员,也是支部书记,必须要无条件支持!”
普通党员罗恒勇是村里的种植烤烟致富能手,通过“租地+返聘”的方法,带动21户村民(含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并学会了烤烟种植技术。
“什么都离不开他们!”2017年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奖“光荣脱贫户”荣誉称号的肖贤灿回忆道,“2013到2016这4年时光,因为两个孩子读书,经济负担重,家里太难熬了。还好有村两委、第一书记的支持,以及罗维荣(党员)大哥等人的无偿帮助。我现在养着14头猪、200多只鸡,租了20亩田扩大生产,种香橼、木瓜、黄精、魔芋、石榴,孩子也都能自食其力了。党的政策好!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是我永远感谢共产党!同时也感谢自己,依靠着勤劳和意志,走到了今天。未来的日子我会帮助更多人,让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我们会越来越幸福的!”
经过几年的带动引领、历练洗礼,瓦窑村的村组干部、党员群众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主动谋划,相信他们能够继续发扬脱贫攻坚战场上保持的优良作风,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大步迈进,朝着建立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新体系、“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砥砺前行。
云南法援为空巢老人铺就关爱路
“谢谢你们,帮我们老老小小讨回了公道,为我们这些空巢老人解决了实际困难。”杨先生激动地握着法律援助律师的手说。杨先生今年60岁,是云南省武定县插甸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妻子71岁有残疾,儿子和儿媳长期在上海打工,孙子在镇上读初一。
杨家与鲁家、刘家是隔壁邻居,2019年,鲁家在自家门口外、杨家长期通行的路上用空心砖砌了一堵围墙,阻断了杨家的通行,给杨家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2020年1月22日,村委会组织杨家、鲁家、刘家针对道路通行进行调解,事后鲁家拒绝按照协议约定拆除围墙。无奈之下,杨先生向楚雄州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在法律援助律师帮助下,杨家的合法权益通过诉讼得到了维护。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贫困村镇较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贫困村镇的年轻人选择到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市打工,村寨中出现了众多的空巢老人、留守老人。有些老人甚至连汉语都不会讲,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不会说’‘不想说’”或是‘忍着不说’。”在云南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杨华看来,如何关爱这些老人,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是摆在云南司法行政机关面前的一个难题。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援助机构通过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提升空巢老人维权意识、法律援助律师用“双语”提供援助等一系列措施,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贫困村镇空巢老人法律援助“关爱之路”。
“我们将贫困村镇的空巢老人作为法律援助重点对象,放宽审查标准,明确降低援助门槛,扩大民生领域法律援助覆盖面,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贫困村镇空巢老人。”杨华介绍说。
据了解,云南省对70岁以上以及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申请法律援助,老年人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主张权利申请法律援助,免予审查经济困难证明;将遗弃、虐待等家庭类案件,也纳入援助范围。2020年以来,云南省有1093名老年人在法律援助案件中受益。
杨华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针对贫困村镇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较弱情况,云南立足省情,将开展普法宣传与法律援助工作有机结合,普法与援助相互促进,深化宪法宣传教育、加强乡村法治宣传教育、强化边境地区法治宣传教育。
云南还积极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进村寨、进家庭等系列活动,建立老年人法律援助活动专场,通过以案释法、情景模拟、现场互动、赠阅《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服务手册》等宣传资料、发放宣传用品,为空巢老人释法解惑。
云南有25个边境县、15个特有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村寨的空巢老人居住在边远山区不懂汉语。为他们提供优质法律援助服务,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法治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各级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点)设立专门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懂少数民族语言的联络员,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站)安排少数民族干部值班,为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空巢老人服务。
“在具体法律援助案件办理过程中,对于使用汉语交流困难的空巢老人,我们会聘请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为其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得到优质的法律援助。”杨华说。
此外,云南省推进“三台融合”工作,将云南智慧公法云平台建设和法律援助服务深度融合,实现法律援助网上咨询、网上申请,让贫困村镇空巢老人不再担心路途遥远。
“如今,即使在最边远的村寨,也有法律服务工作站,有随时可以通过电话和微信联系的‘法律贴心人’,无论贫困村镇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可以得到及时、精准的法律援助服务。”杨华说,如今法律援助离空巢老人更近了,这股暖流流入云南每个村寨。
路,一直都在
他们是监狱人民警察
——但却常年驻在山村里
他们是监狱人民警察
——但他们的工作对象不是罪犯
走出高墙
一头扎进这大山
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但为了这里的改变
无悔无怨
面对罪犯
你侃侃而谈指引迷途
但在危房改造的路上
却吃了不少闭门羹
他们是监狱人民警察
——但却常年驻在大山里
他们是监狱人民警察
——但他们的工作却在田间地头
从监狱人民警察到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你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
但无论在哪
你总能勇敢向前
因为
路,一直都在
你的初心
一直都在
致敬 奋斗在扶贫一线的云南普法人
来源 云南司法行政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