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 普洱学院建设“底气”茶学专业

(李丽兰正在冲泡学师生们自己研制的新品种茶。杨子双 摄)

普洱,曾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驿站,也是历史上重要的茶叶产地,在哀牢山与无量山苍茫峻岭中,一代又一代的普洱人在这里种茶、采茶、炒茶、售茶,走过了茫茫岁月。如今,依托普洱积淀厚重的茶文化,普洱学院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茶学专业,为普洱地区茶行业培养了专业对口、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张春花老师在为记者讲解茶叶品种研发。杨子双 摄)

4年前,刚来到普洱学院的李丽兰并不了解“茶学”,只是凭朦胧的兴趣,报考这一学科。而今,她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毕业生,也是技艺纯熟的高级茶艺师、品茶员,更是新兴茶产品开发的一名研究者。

对于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李丽兰和同学们成竹在胸,自信满满:“我们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就业前景也十分明朗。”

这并非盲目自信,而是普洱学院茶学专业师生们以兢兢业业的教学、认认真真的学习和实践换回的“底气”。

“我们有一门课,要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考试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随便来到学校某个位置,让我们辨认他随手指出的植物的学名、生长特性等。”茶学专业的赵志洁自豪地说,“这样的课程很有挑战、很有趣,也能学到很多,学校里的每棵树,每棵草我们都认识、都了解。”

通过改革教学评估机制、修订课程体系,普洱学院将学习变成了学生主动探寻、主动思考、主动尝试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并通过“双证书”制度,列出了专业学习中应考取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积极考取资格证书、参加各类比赛,学生对专业知识牢牢把握,这是茶学专业学生“底气”的原因。

对实践实训的重视,是茶学专业师生们的另一种“底气”。在普洱学院,实践在人文学科学分中平均占比33.9%,理工学科达38.5%,艺体学科达55.6%。

茶学专业的老师张春花介绍,从大一起,普洱学院每周末、每个暑假都会安排学生们都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实训。在校企合作的企业,李丽兰和同学们了解了公司的运营和管理;在基诺山和各大茶产地,他们学习了茶树的选种育苗、茶树管理、炒茶制茶等。

李丽兰:“在实践基地,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曾以为树龄越老树越大,真正见到茶树后才知道,有些树龄不大的茶树也能长得很高大,有些古树则很细、很矮小。”

自2014年起,普洱学院实施“产教结合”,每年稳定向各企业输送实习生1600到1700人,2020年9月有超过2500名学生往校企合作企业进行毕业实习。目前,普洱学院已与62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训机会和实训内容,这也是李丽兰和同学们“底气”的原因。

注重科研创兴,令学生的底气更足。

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同时,李丽兰也在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学校开展的科研活动,她深入浅出地解释:“我们的项目是在传统的茶叶烘制过程中,加入菌群,让茶叶的内含物质发生变化,从而制作出口感、香气、汤色都不同的新工艺茶。”

普洱学院教务处处长刘兴元说:“应用型人才,是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能交流的人才。”

作为一名普通的茶学学生,李丽兰和她的同学,正是普洱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好成果。他们是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能从事生产劳作,又有科研能力,能对行业进行创新发展的人才,是企业需要的、地方发展需要的人才。

而在普洱学院的学习,更在他们心中种下对普洱的深厚感情,李丽兰充满展望:“普洱是一个好地方,毕业后我将留在普洱,将茶行业作为终身事业。”

李丽兰和她的同学们,是普洱学院茶学专业,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给出的底气十足的回答。

来源 云南网

见习编辑 李舒琪

审核 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