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大理州非遗进校园”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云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孟鹏 文)10月2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支持,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发布活动在山东济南举办,“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也是云南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据介绍,自2011年1月,大理州被原文化部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全面推进保护实验区工作,高度重视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创建了13所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非遗知识进课堂,非遗歌舞进课间操等活动丰富多彩。同时优化师资,采取将同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结对的方式,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兼职教师、顾问,培养学校老师作为非遗校园传承的生力军,建立长效课程机制。教学模式方面,构建“非遗传承人+专职教师”非遗教学新组合及“听—看—议—练”非遗学习新模式。此外,还整合资源,多方面支持学校营造非遗氛围,开展综合性课外活动以及多维课堂建设。

评选专家在点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时表示,东门完小地处大理古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环境。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支持该小学以“知家乡、爱故土、懂非遗、传文化”的乡土教育理念为引领,将所在地非遗项目引入校园,融入学生的学习成长环境,以乡土艺术之美化育儿童心灵。自2015年首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该校陆续引入白族剪纸、白族扎染、白族面塑、白族甲马、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白族霸王鞭等非遗项目,其中“白族大本曲”“白族调”“白族霸王鞭”“白族剪纸”已形成常态化教学。在非遗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该案例在乡土教育与美育融合,注重从地方文化挖掘儿童美育资源;尊重教育规律,由专职教师将活态传承的非遗转化为适合儿童接受的课程,且与学校主课相衔接;非遗教育入脑入心,课上课下同步进行,学习、创作、展演并举,润物细无声地建立起民族文化自信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

据了解,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于今年6月正式启动。活动面向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及个人征集“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共征集到29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报的有效案例近700个,入围初评案例600余个。申报案例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技艺、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传统舞蹈、民俗等多个非遗门类。



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 供图

编辑 沈艺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