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滇南的开远、蒙自、建水、石屏一带,因为豆腐的品质非常好,所以烤豆腐很流行。即便天气极热,遍布街巷的烤豆腐摊边上,总会围满了人。男人们光赤着上身,一块豆腐一口老白干,一股股汗水顺脊梁淌下。此时,围着豆腐摊的每个人手边必定有个不锈钢的口杯,杯里装着山茶,一口气灌下大半杯,满满的清凉意就从里到外散发开来。
这种叫“山茶”的饮料并不是植物学上的茶,而是高约七八厘米、生椭圆形叶片、叶片正面绿背面紫的小草。村民将它们连根拔起,洗净晒干,需要时抓一大把放进大壶里冲入开水,就成了独特的山茶。这种茶颜色金黄,味略苦,无回甘,喝下后带着清凉的回味。我不知道这种野山茶的植物学名称是什么,但获取它容易,制作简单,成本低廉,又有清凉解暑的功效,长期以来在炎热地区搭配烧烤摊,成为广大烧烤爱好者的必需品。类似以带苦凉味的植物泡水而饮,在云南的其他地区还有,所采用的植物不同,味道也千差万别,但其功用是相同的。
因此说起来,“茶”不一定非得是植物学上的茶科植物所制成的饮料。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其中第二道甜茶,其实是红糖水加上核桃片、乳扇丝、爆米花等作料的饮品,并不含茶的成分。流行于华南各地的各式凉茶包括打架打得头破血流的某某吉某某宝,其配方中也没有茶。记得,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有制作虫屎茶的介绍,所用植物也不是茶。
检索各类字书,《说文解字》上没有“茶”字,只有“茗”和“荼”。凡苦之菜均可称“荼”,包括可能已经广泛饮用的茶。直到唐时,陆羽著《茶经》,把“荼”字减一笔,正式把“茶”字介绍出来,并专指为植物学上的茶科植物及其制品。《现代汉语辞典》“茶”字下第三释义为“某些饮料的名称”,正是吸取了如前所述各种非“茶”之“茶”的实际用法。
或许,在中国的民间,凡解渴消暑以至表达礼貌的饮品,都可以称为“茶”。有现代企业甚至把苦荞麦经过复杂的工序制作成苦荞茶,也大受欢迎。从“荼”到特定“茶”,再到广泛的茶,内涵外延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人类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演变过程。
即便一直喜欢老树茶或者只爱大红袍,如果遇到这类特别的“茶”,不妨一试,或许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