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周城被誉为“中国白族扎染之乡”,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周城,
扎染不仅仅只是一种商品或文化,
早已成为周城人的生活方式。
心灵手巧的大理白族人将一片片蓝天白云重现于布匹之上,创造出“不用针线的刺绣、不经纺织的彩锦”。
“非遗+旅游”研习活动开班典礼
10月28日,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举办为期六天的“非遗+旅游”的研习活动,但这次培训并不同于以往单一的扎染技艺教学。
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段树坤
白族扎染非遗传承人段树坤说道,此次培训的根本目的是让当代的这些从事白族扎染的工作人员和扎花工人都认识到该如何实现从功能性消费到价值性消费的跨越,通过这次培训让白族扎染与现在的生活方式构建多元性、互动性的场景维度,让扎染体验成为今天体验消费的新风尚。
自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以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形式,投入到大理旅游环境中营运以来,每天接待参观体验的旅游团队在25个左右,最多时达到60多个团队,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参观体验的客人达16万多人次,扎染旅游商品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正在体验扎染的游客
随着染织业发展,从事传统手工技能的人越来越少,为使少数民族手工扎染技艺延续下去,丰富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一直以来,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都在坚守,守护最纯正的一抹蓝。
扎染非遗传承人段树坤、段银开夫妻二人
扎染作品精工制作,形态各异。有的显色青里带翠,凝重素雅,有的图案清新,色彩绚丽。周城的白族扎染已成为大理白族文化传播工作的一张重要名片。
培训教师张绅
培训教师张绅说:“我们很多学员只是掌握了扎染的技艺,但对扎染的内涵层面还是不够了解,所以我们像开花一样,从扎染的起源到我们现在扎染发展的情况,包括背后的历史、民族文化、作品的命名、扎花的花型和扎法的解析,各方面都在做培训。”
周城之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传统民间工艺,古老习俗传承。
现在的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已成为云南省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艺术学院、大理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2017年到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的实习学训的就有28所大学,学生1018人。
据悉,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馆为当地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年计划外用扎花工人近2000人次,与大理市残联共同举办残疾人培训班两期,培训人员60多人,与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联合举办扎花工人培训班四期,受训人员200多人次,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扎染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风尚。
来源 大理电视台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