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等多个知名品牌薯片检出致癌物!超标3倍!企业回应…

近日,深圳市消委会从线上线下挑选了15款国内外知名品牌薯片,并委托专业质检公司开展了比较试验。虽然发现了相对健康一点的薯片,但更有薯片被检出含有致癌物!

本次比较试验的样品选取了油炸型薯片和焙烤型薯片,共计15款(进口油炸型薯片、国产油炸型薯片以及焙烤型薯片各5款)。5款进口油炸型薯片产地分别来自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德国。15款薯片均为商超、京东、淘宝等线上线下热销的薯片品牌。

经检测,安全指标方面,15款薯片样品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重金属污染物、抗氧化剂均符合国标要求,且反式脂肪酸含量低。

其中,Lorenz(劳仑兹)、乐事(美产)、RED ROCK DELI、盐津铺子和好丽友等五款未检出反式脂肪酸。

而从整体情况来看,油炸型薯片的脂肪含量约为焙烤型薯片的1.5倍,油炸型薯片中,进口油炸型薯片平均钠含量为国产油炸型薯片的1.7 倍,国产的相对健康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检测中还发现7款薯片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

其中盐津铺子、三只松鼠、董小姐三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超过了2000微克每千克。

(盐津铺子薯片)

(三只松鼠薯片)

(董小姐薯片)

而从整体情况看,焙烤型薯片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油炸型薯片平均含量的近6倍。

(丙烯酰胺评价说明)

(酰胺评价表)

企业回应

对于深圳消委会薯片检出丙烯酰胺一事,三只松鼠、盐津铺子、董小姐均提醒消费者:一是我国目前对于丙烯酰胺的指标还没有任何限量标准和指导性文件。二是丙烯酰胺存在于多种食品中,薯片属于休闲食品,实际丙烯酰胺的摄入量不多,不过量食用,均衡饮食才是消费者的合理选择。

盐津铺子:

国际和国内尚无食物中

丙烯酰胺限量的相关法规和标准

南都记者在京东盐津铺子自营旗舰店询问客服后发现,盐津铺子已经不再售卖薯片系列的零食,具体上架时间尚不明确。但是在淘宝旗舰店,盐津铺子的这款薯片仍在售卖,并且销量稳居本店膨化食品类第二名。

盐津铺子淘宝旗舰店客服表示:“我国并无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限量的食品安全标准,正如经济科教频道报道所言,对于丙烯酰胺指标,国际和国内尚无食物中丙烯酰胺限量的相关法规和标准。近期,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传统熏炸烤食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项目已立项,我司已积极参与相关项目研究,力争为食品安全和行业健康发展做努力,持续为市场提供放心、美味食品。”

董小姐:

离开剂量去谈毒性

都是不明智和无意义的

董小姐薯片淘宝官方旗舰店客服提供了该企业对此事件的说明函。其中重点强调了“我国目前并没有丙烯酰胺的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或其他标准的相关要求”,而丙烯酰胺存在于多种产品中,是否健康,取决于事物中丙烯酰胺暴露量的多少,休闲食品不是主粮,不可能论公斤吃。所以对于任何指标,离开剂量去谈毒性,都是不明智和无意义的。

三只松鼠:

薯片类产品中普遍存在

而一包薯片的实际摄入量极低

三只松鼠淘宝以及京东旗舰店的客服均告知南都记者称,丙烯酰胺存在于高温烘焙、油炸类食品,在超过12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处理时,就有可能形成这种物质(丙烯酰胺),薯片类产品中普遍存在。而三只松鼠实际一包薯片的克重小于50g,也就是说实际摄入量极低。

深圳消委会回应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回应:

被检出潜在致癌物超标说法不准确

上周四,深圳市消委会发布薯片比较试验报告。结果发布后,网络上出现不少类似“XX知名品牌检出致癌物超标”的报道及转载标题,昨天(11月2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回应称,此类话题及内容说法有失妥当,易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在日前深圳市消委会发布的《薯片比较试验报告》中,显示有些品牌薯片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欧盟规定的基准水平值,但欧盟规定的基准水平值是“绩效指标”,而非“安全限量指标”。因此,深圳市消委会再度强调,“丙烯酰胺超标”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已背离比较试验报告本意。

深圳市消委会说明称,高淀粉类食品在高温处理时,就有可能形成“丙烯酰胺”,但各位吃货朋友也不必过于紧张,请理性对待。目前国内外对丙烯酰胺均没有安全限量标准,欧盟制定基准水平值是用来验证缓解措施有效性的绩效指标,并非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日常生活中远离所谓“垃圾食品”、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固然好,但也不要谈薯色变,建议消费者理性消费。

科普

如何客观认识丙烯酰胺?

隔一段时间,丙烯酰胺就会因为不同机构的食品检测,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今年8月,香港消费者委员发布77款预先及非预先包装薯片、虾条等零食样本检测结果,其中70款零食也检出可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食物在煎、炸、烘烤等高温加热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炸薯条、烤面包、烘焙咖啡豆时都可能产生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定义为2A类致癌物,即对动物致癌的证据充分,对人致癌的证据不足。

无论是咖啡还是薯条等其他含有丙烯酰胺的食物,谈论致癌性都不能脱离“剂量”这一重要参数。以咖啡为例,中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每千克煮咖啡中丙烯酰胺平均含量为13微克。而此前曾有研究显示,丙烯酰胺的致癌剂量大约为每天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专家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少用煎、炸、烤等烹饪方法,尽量避免连续长时间或高温烹饪食品,以减少丙烯酰胺的产生。

来源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