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融合民族文化、茶文化,普洱洞经音乐“活”起来了!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实习记者 张雨 文)普洱洞经音乐,源自我国道教音乐,是道教音乐的瑰宝,流派众多。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两晋时期的道教“上清派”就创有洞经。隋朝张亚,即文昌帝君,他所创的洞经音乐称为《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文昌大洞仙经》),这就是洞经音乐传承的主体和本脉。2013年11月,普洱洞经音乐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定为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普洱洞经音乐传承负责人赵如琦在指挥排练 )

(普洱洞经音乐传承人员在演唱洞经曲牌)

普洱洞经音乐的历史

普洱洞经音乐传承源远流长,迄今己有近三百年历史,在普洱民族民间文化中一枝独秀。据考证,自清雍正改土归流,普洱设府置道时期,洞经音乐就从中原传入,融合了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及茶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民族性、地域性很强。

普洱,长时期是茶马古道的源头之地,是迄南地区(包含思茅区、景洪州、临沧区部份)知府、道台、行政专员公署设置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寺庙繁多、会馆林立,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注重礼仪,故洞经音乐弹奏就很盛行。


(洞经音乐传承排练)

普洱洞经音乐有什么特色?

洞经音乐传承在演、唱、奏的风格和形式上作了多方面的大胆探索。诸如对洞经音乐实行配音配器,将茶文化元素引入洞经音乐,实行自然有机的结合,既反映了洞经音乐与茶艺、茶道、茶文化相容相生的一面,又给古老音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流传在宁洱县汉族民间传统音乐《普洱洞经音乐》传承弹奏弹唱活动,历史渊源深厚、丰富多彩、个性独特、源于传统,扎根民间的各类民俗活动,其中蕴藏着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是宁洱汉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汉族民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它的存在、是当地群众的传统社会心理需要,带动了宁洱县各族人民在民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活动。

有人说,一个民族的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更寄托着这个民族根深蒂固、延绵不绝的血脉精魂。普洱洞经音乐,在民族文化、茶文化中取材,推陈出新,奔腾着源源不断的生机和原动力。

(洞经音乐传承排练 张世坤摄)

现存相关实物资料:

传统弹奏洞经曲牌作品上百首,现只流传下来了45支曲牌:

弹奏曲牌(4支)即《南晶宫》、《小鹧鸪》、《山坡羊》、《一家仕》。

弹唱曲牌(41支)即《琵琶词》、《锁南枝》、《贺圣朝》、《步步娇》、《倒垂莲》、《香云赞》、《春园赞》、《龙鸾赞》、《大洞腔》、《一江风》、《楚词》、《掛草堤》(一)、《掛草堤》(二)、《卦词》、《香山词》、《皈依》、《元合令》、《懒梳妆》、《叠落金钱》(一)、《叠落金钱》(二)、《香供养》、《水供养》、《果供养》、《茶供养》、《珠供养》、《衣供养》、灯供养、《忏曲》、《七星吉》、《凤游池》、《老香山》、《羊庄台》、《清净音》、《金蟾道》、《迎凤柳》、《凤喧吟》、《楚赓和》、《彩云飞》、《盏云灯》、《吉祥音》、《坤词韵》。

整理自宁洱县文化馆提供资料

宁洱县文化馆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陈大衡